台灣省重要漁港簡介: 澎湖縣
概況
澎湖縣漁業簡介
澎湖縣位於台灣與大陸之間,由六十四個島嶼組成,其中有人
島二十個,無人島四十四個,最北為目斗嶼,最南為七美嶼,最東
為查某嶼,最西為花嶼。其中以澎湖本島、白沙及西嶼(古稱漁翁
島)三島最大,由該三島所圍成之內海為本省最大之內灣海域,因
有天然屏障,形成為良好的魚、貝、介類棲息場所。各島嶼地勢平
坦,海岸線崎嶇參差,總長約三二0公里,全縣面積一二六平方公
里,退潮時則達一六0平方公里,形成廣闊的內灣及潮間帶。因四
面環海,其氣候與台灣本島不同,夏季較不覺炎熱,而自十月至翌
年三月則整個在東北季風籠罩之下,風力經常在七級左右且雨量稀
少,常有颱風、鹹雨,故冬春二季完全生活在風暴中。
澎湖群島各島嶼之平均海拔都在 20 公尺到 50 公尺左右,均
屬平坦之丘陵,區內無山岳大川,樹木稀少,受冬季之季節風長期
吹襲,地表極淺,土質貧瘠,水源缺乏,農、畜牧業及工商業均不
發達,唯有漁業因具有良好的漁場及未受污染之海水等優良條件,
深具發展潛力。因海岸線曲折,大小島嶼眾多,到處有小港灣,其
中馬公港為天然良港,可容納軍艦,然而附近多暗礁,且潮流險惡
,為航海者之畏途。
本縣除主要大島以橋樑連接,其他離島分佈於東西 43 公里,
南北 67 公里之遼闊海域,主要靠海運連絡。由於澎湖海域漁場優
良,島嶼間多灣澳,利於漁船避風,故島上居民多從事漁業為生,
淳樸勤勉,克苦耐勞,但由於交通不便經濟困難。澎湖古代稱為「
西瀛」、「澎海」、「平湖」是取其位於台灣西側,四周海域波濤
洶湧,內海卻平靜如湖之意;澎湖群島是我國東海和南海的天然分
界線,位居台灣海峽之中,為台灣海峽之咽喉,航海、漁業之要衝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且有馬公港,故自古即為國防重地,有東南
鎖鑰之稱。
澎湖群島東隔澎湖水道與台灣本島相對,距台灣本島最近處僅
24 海浬。 因地理條件限制,對外交通運輸僅能依賴海、空運;海
上交通則分客貨運兩種航線,其中馬公、鎖港、龍門、望安、七美
等地與台灣本島間均有貨輪行駛,負責糧食、燃料、建材及日常生
活必需品之運送。內部之交通包括海上交通與陸上交通,由於島嶼
眾多,海上交通相形之下顯得相當重要。縣內之上學、通勤、商務
、觀光等旅次則除交通船提供離島間之輸運外,均以既有之道路系
統來聯絡。
澎湖地區具有相當良好之漁業發展條件,曲折的海岸形成眾多
天然灣澳,稍加建設即可成為甚具規模之漁港,因此澎湖漁港之多
為全省之冠。各大島嶼附近海域之淺礁,是漁類棲息繁殖之良好場
所,季節性洄游魚類種類繁多,形成一個理想漁場,此一範圍廣闊
之淺礁及三個主要島嶼形成之內海亦為養殖漁業提供了絕佳環境。
澎湖地區之漁業發展,基本上是以近海漁業為主體,少數遠洋漁船
多在高雄港或台灣本島其他漁港寄泊、裝卸、補給,部份噸級較小
之漁船則從事傳統沿岸漁業,養殖漁業為近年來發展極為迅速之新
興漁業。近海漁業主要經營焚寄網、中小型拖網、流刺網、巾著網
、鯛及雜魚延繩釣、一支釣及珊瑚漁業等,其中以焚寄網生產量最
多;沿岸漁業則在沿岸海域以石滬、定置網、流刺網、竿釣等漁法
,從事漁撈作業或採捕礁石上之藻、貝類;養殖業則以淺海養殖為
主,有紫菜養殖、石斑及蝦類等高經濟價值漁產養殖。
民國八十三年底澎湖縣人口有九二、六四五人,其中漁業人口
數四二、三二九餘人,佔全縣總人口數百分之四十五.七,漁業從
業人數二一、二五八人,本縣人口至外縣市謀生者日多,已明顯造
成農漁村勞動人力之老化與不足,亟需設法改善產業結構,漁業為
本縣之經濟命脈,漁產之豐欠直接影響縣民生活。民國八十三年澎
湖地區漁業生產量值,總漁獲量為三三、五七二公噸,總漁產值三
十一億元;漁船筏共有三、四00餘艘,其中動力漁船筏二、九0
0餘艘,分佈於六鄉市之六十九處漁港,其中第二類漁港有馬公漁
港一處,第三類漁港二十九處,第四類漁港三十九處。本縣人口一
半左右均靠漁業維生,而漁港不僅提供當地漁民謀生之需,更為離
島交通不可或缺之重要港口,對澎湖縣居民而言,漁港建設乃重大
施政之一。
| |
漁業漁產氣候圖表 |
[ 概況 | <>| 湖西鄉屬漁港 | 白沙鄉屬漁港 | 西嶼鄉屬漁港 ]
[ 望安鄉屬漁港 | 七美鄉屬漁港 ]
資料來源gis2.fa.gov.tw/fagi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