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台灣漁民捕烏魚的技術及設備都十分簡陋,如縺、罟、箔、滬等各種漁法都為先民捕烏魚的方式。台灣光復後,烏魚依然為南部沿岸漁民一年生計的依靠,冬至前後20天的短短漁期,不但決定漁家年關的好壞,也是一年漁村經濟的重要指標。 捕魚的方法如下: | |||||||||||||
牽罟 | 箔 | 滬 | |||||||||||
| |||||||||||||
| |||||||||||||
| |||||||||||||
搖鐘網(Swing bell net)是拖網漁業的一種。通常是漁船或竹筏三艘,以網相繫互相靠攏出海,發現魚群時,即解開繫網,投網於水面下而平行的施行魚網,順流圍繞魚群,迫使進入囊網,而在船(竹 筏)上起網的作業謂之。 | |||||||||||||
搖鐘網係由地曳網改進而來,其與地曳網的不同點在於:搖鐘網以兩艘竹筏拖曳漁網,地曳網則以岸上的群眾拖曳漁網。二者相形之下,搖鐘網所需勞力較少,且機動性更高,作業範圍更廣。搖鐘網之作業漁場在距岸不遠、水深約五~三十公尺的淺海海域,海底均為平坦的沙質底,漁獲種類繁多。 | |||||||||||||
民國四十年代,烏魚期中,由全省各地蜂湧而至的捕烏船筏達四千艘以上,此時捕烏魚的方法,包括搖鐘網、豬母綾、流刺網、旋網與巾著網等方式。流刺網捕魚方法已在前一單元說明過了,巾著網捕魚將在下一單元詳述;至於豬母綾捕魚則已成了歷史名詞,幾乎很難再現。 | |||||||||||||
資料來源: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茄萣漁業發展史作者吳陽清提供資料。 3.串門文化出版/高雄縣豐富之旅。 4.東港鎮文史學會 蔡誌山━討鐘網 。 5.台灣地理百科 -- 台灣的漁業 胡興華遠足文化出版社。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