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四十年代,烏魚期中,由全省各地蜂湧而至,此時補烏魚的方法,包括搖鐘網、豬母綾、流刺網、旋網與巾著網,經過不斷地淘汰,巾著網逐漸成為最主要的捕烏漁具,而流刺網及中層拖網也是捕烏魚的主要魚具之ㄧ,流刺網在前已說明,本單元將詳細介紹巾著網漁船捕魚的方法。 |
|
| 中層拖網: 中層拖網專以海水深度20-100公尺深之中層魚類為對象。這些魚群不靠海底也不浮在水面,所以漁網要能浮在水域之表面以下。 |
|
|
◎巾著漁船捕烏魚的船隻作業: |
在海上作業的巾著漁船,均是兩艘船一起航行,在航行中為了保持穩定及平行,避免海浪的衝擊而產生不協調或其他狀況,一般都是在船頭側邊,用15公尺以上的繩子加上椲杆來保持平行,船尾因漁網的作業,靠漁網的維持一起前進,待發現魚群時,船尾的漁網在很短的時間穿繩結合,再將船頭側面的繩子和椲杆瞬間鬆開,然後兩艘船船頭則往兩側外圍下網開始圍捕,船的軌跡為一圓形類似接近「心型」,兩艘船最後在圓形接近「心型」的凹處並排結合,在很短的時間內利用機器絞動來收網,讓網中的烏魚逐漸的集中,同時也方便讓漁船上的人員作業,將烏魚用大撈網撈起,但在收網的同時,因烏魚本身會從水中跳起,所以常有一些小竹筏船就扣緊網上的浮標,當烏魚跳起往外時,就可以直接跳掉竹筏上,這就是所謂的「跳烏」;若巾著漁船的網在穿繩接合時沒有接好,在收網時很有可能會因此功虧一簣,讓網內的烏魚全部逃光光,這種情形就是漁民最不願意碰到的情形,此種情形漁民都稱之為『破功』。一般而言,巾著漁船白天在海上作業,主要是靠目視觀測或用探魚機探測魚群;晚間則以燈光來尋找,當看到「紅水」時,表示魚群聚集在該處,此時會從船上放下燈光球於該處作為標識,漁船隨後就開始海上的撈捕作業。 |
|
| |
漁民整理巾著網 | 海上圍捕烏魚的巾著船 |
|
海上收網的巾著船 |
| |
巾著網漁法圖 | 巾著網海上作業圖 |
|
|
◎巾著網漁具 : |
巾著網屬旋網類之無囊旋網,為圍捕上中層魚類之利器。目前使用者多屬二艘圍網,其構造必須適應魚場環境及目的魚類。網身以往多用棉質,近年多已改用化學纖維。玆以棉網為例,說明其構造如次: |
網具別 | 烏魚巾著網 |
網地 | 捕魚部 A | 袖網 B | 袖網 C | 袖網 D | 袖網 E | 袖網 F | 緣網 G | 緣網 H | 緣網 I |
材料 | 尼龍 | 〞 | 〞 | 〞 | 〞 | 〞 | P.E | 〞 | 〞 |
結節 | 死結 | 〞 | 〞 | 〞 | 〞 | 〞 | 〞 | 〞 | 〞 |
網線粗細 | 210D/18 | 210D/15 | 210D/12 | 〞 | 210D/9 | 〞 | 380D/27 | 〞 | 〞 |
目大(cm) | 4.6 | 4.9 |
| 6.8 | 7.3 | 7.9 | 7.6 | 〞 | 〞 |
上緣長(m) | 108 | 102 | 96 | 90 | 87 | 75 | 10目 | 1,008 | 〞 |
下緣長(m) | 108 | 102 | 96 | 90 | 87 | 75 | 10目 | 1,008 | 〞 |
高(目) | 2,400 | 2,253 | 〞 | 1,623 | 1,512 | 1,397 | 110 公尺 | 25 | 20 |
縮結(成) | 2.8 | 2.6 | 〞 | 2.4 |
| 2.2 | 3.7 | 2.5 | 〞 |
|
網具別 | 烏魚巾著網 |
繩索及 浮沉子 | 浮子綱1 | 浮子綱2 | 環綱3 | 吊索4 | 曳綱5 | 叉綱6 | 締括綱7 | 浮子8 | 沉子9 | 浮子10 | 鐵環11 | 沉錘12 |
材料 | P.E | 〞 | 〞 | 〞 | 〞 | 〞 | 綱索 | 合成樹脂 | 鉛 | 橡膠 | 鐵 | 鑄鐵 |
直徑(cm) | 1.15 | 〞 | 〞 | 〞 | 1.5 | 1.5 | 1.35 | 9 | 2.2 | 60 | 10.3 |
|
長度(m) | 757 | 〞 | 57 | 1.7 | 30 | 〞 | 436 | 14.1 | 4 |
| 粗度2.1 |
|
重量(kg) |
|
|
|
|
|
|
|
| 0.15 |
|
| 40 |
數量 | 2 | 〞 | 170 | 5 | 2 | 〞 | 〞 | 3,028 | 5,299 | 10 | 170 | 2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