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海上花火節預計月24日(六)開跑喔~

2010海上花火節預計月24日(六)開跑喔~

澎湖旅遊觀光挖!挖!挖! 點單

澎湖磯釣天堂

2010年6月16日 星期三

潘安邦故鄉巡禮

素玲帶隊<瓊葉,玉雲,芷蓁>解說關於潘安邦的舊居生活環境!!
順便跑去看了一下張雨生小時候住的地方



                                                                                           卡哇意的人行拍照看板!?

潘安邦的演藝之路~!

    張雨生家的音樂撥放器!        

潘安邦的音樂繪圖手搞<上圖>



各是不同時代的唱片<下圖>

潘安邦跟外婆的雕像

組員合照


聽說非常有意義的綠色大門????<等等帶隊的人要解說一下為什麼喔????>疑問??



傳統廁所~~恩....感覺晚上會有恐怖的非生物跑出來!!雜草茂盛!!



不知名的木頭製椅!!因應是吧??


避免迷路的路標指示






<完>

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

期末主題


主題:探索澎湖海膽養殖

內容:

工作分配:

場地勘查-瓊葉   玉雲

拍  攝-銘毅

影片製作-芷蓁

(影片製作軟體-Movie Maker)

週次:

6/07~6/13戶外拍攝

6/14~6/20主題報告

6/21~6/27期末考週

2010年5月4日 星期二

瀕危的綠島



林素玲



綠島海洋生態景觀相當之美,島四周瑚礁所環抱,她曾 APEC 組織下的太平洋經濟合作會PECC選定未來可 以成為環太平洋地區開發為自然資源生態觀光的典也就是亞洲地區惟一入選 為“海洋生態旅遊"最佳地點。但是遊客人數的倍增,每逢週休二日就湧進遊客人,平日也在二千人左右。遊客們到海就想到吃生猛海乎海底能吃的海 洋生物全部都上桌而遊客最嚮往的便是潛或潛又希望看到海底多采 多姿的海洋生物,殊不知當地的魚貝類早已進入了大家的肚子裡。
例如保育類動物的椰子幾乎每餐廳後面的廚房裡都許是我們保育觀念宣是每一家老闆和每一個老 饕都知道吃椰子蟹是犯法顯然利之趨使或是從未重罰所,如果可以做到遊客 人數管制及保護島上或海底的任何動植,維持自然的原始風貌,保護自然資源和開發觀光應該是可以並的。

綠島所面臨的海洋生態問題,在澎湖也出現過;大量捕捉口,致使許多珊瑚礁魚消失近九成;許多種大型濟性水產生物已十分罕 見,如大石斑魚、鸚哥魚、龍王鯛、大法螺駱駝螺、夜光蠑螺、鉛筆海膽等, 甚至以往海底十分常見的馬糞海膽都已變成稀少去中國鱟在澎湖一帶相當常見,如今已屬珍稀有動物,牠不但是活化石,而且國外早已發現牠 的血液可以作為測試內毒的惟一原料,是被極力保護的動 物;又如綠蠵龜只剩下澎湖和蘭嶼有少數幾上岸產卵;自古海馬被當中藥材, 早已成為台灣海域最罕見的魚類。

當我們漁民捕殺保育類動物如鯨豚和海龜, 往往可以成為國際保育事府也就比較然而國人普遍且根深蒂固的傳 統觀念是認為在海上能看捉到的都是完全沒有漁業資源量需要 合理利用的觀念;捉愈多愈好,且大小通捉也不管是否為產卵季節或幼魚期;
魚網的網目太小和毒、電炸魚等不正當的捕魚方法早已取締多年,也宣 導多年,如今卻仍普遍存公權力不以及執法五分鐘熱都是讓我們無 法落實海洋生態保護措最近較成功的海洋資源保護措施是澎湖徹底執行“禁 止三層網捕魚",並且由澎湖縣政府及農委收購現有的三層網至於台灣其 他地區仍普遍存在三層網捕有些漁民為迴避取締改採二或四層底刺網來 捕如三層網是一種違法漁具,有關單位就應該立法禁止廠商製造,如同取 締製造安非他命毒品的地下工廠一,才會根絕不法之源。
漁業資源的影響

澎湖餘名以前出海一趟可以捕撈到數百斤的魚今可能只有斤不到,然近海漁業產量每況愈現在海鮮來源已是靠國外進口;然而昔日台灣有水產養殖王國稱,也因人力與土地成本太加上各種環境污染而法再與國外競爭。未來非由養殖生產的海鮮產品將是愈來貴,畢竟地球村的人口愈來愈多, 而產自海洋的漁獲量卻日漸減少。列外也造成物種的絕滅危險,例如俗稱豆腐鯊的鯨鯊是全世界魚類中體型最大大體長可達 18 公尺;其個性溫馴,從不傷人,甚至潛水者可與牠伴游,每年春夏 洄游路經台灣海域,只以中浮游生物為食。在十年根本沒有人會主動去捉而且誤入漁網被捕者一斤肉才賣 2 如今台灣宜蘭、屏東等地較大的海鮮店均, 一兩要賣 45 塊錢;其實牠是軟骨魚類,肉質並不好吃,真的沒有必要吃他們灣近幾年來每一年吃掉二百多是全世界惟一吃鯨鯊的國目前在台灣只要看到便捉,因為一尾約十公噸鯨鯊即可賣得百萬元以上。台灣人真可說是鯨鯊的終結者。





2010年4月28日 星期三

澎湖丁香魚


進觀光休閒一甲
呂瓊葉
2098420041






提到澎湖,不能不知道丁香魚,丁香魚它學術上的名稱叫做「日本銀帶鯡」,它的學名是Spratelloides gracilis,英文名稱為 Silver anchovy,silver herring,它的身體細長且略成圓筒狀,前後側扁,體側有銀色縱帶。全身可達10公分。分布自日本經韓國、中國至澳洲及非洲之南端等,是一種外洋性的魚類,但於繁殖期較接近沿岸。台灣產於各地沿海,其中澎湖、台北縣、宜蘭縣、台南縣及東港等地較多,尤盛產於澎湖群島西南之台灣淺堆海域。
澎湖北海地區近海從金嶼姑婆嶼以東,到險礁之間是重要的丁香魚場。依漁民經驗,每年農曆3月左右,成熟丁香魚母魚會洄游到澎湖北海一帶,抵達生長有海藻的砂質海域產卵,孵化期約一個月,5月時,魚體稍大,俗稱「小丁」,6、7月長成「中丁」,8月便是「大丁」,秋季過後,丁香又成群洄游出澎湖海域,春來秋去也是燕鷗類飛抵、飛離澎湖的節奏,燕鷗們追逐著丁香魚也追逐著季節的變換。澎湖地區漁民觀察到紅燕鷗好食丁香魚的習性,利用這樣的習性在茫茫大海中來追蹤魚群,在紅燕鷗群飛盤旋的海上,必定有丁香魚魚群聚集,成為漁民獵捕丁香魚的指標,因此在澎湖漁村,紅燕鷗便有著「丁香鳥」的稱呼。
丁香魚的產業興衰,可以由澎湖赤崁村的人口變動來瞧出端倪,丁香魚是赤崁村的一項主要的產業。依據撈捕的技術、工具的不同,可以粗略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在民國27、28年左右,使用一種四方形的焚寄網「埋罾」來捕捉丁香魚,使用這種方法的漁獲量很有限;第二段時期在光復前後,這時漁民改以「畚箕罾」來提高漁獲量,這段期間曾吸引了一部份出外的村民返鄉來重操舊業。第三個時期在民國50年以後,漁船普遍改以馬達為動力來源,這使得丁香漁作的收穫量逐漸增加,當地人口數也隨之大幅增長。
第四段時期約在民國62年以後,漁民引進「扒網」來捕丁香,加上又有探魚機等現代科技的協助,每一組網所需的人力減少,漁獲量卻倍增。在丁香漁作的全盛時期時,估計赤崁村全村約有50組「扒網」在作業,漁業人口約有700人,直接、間接靠著丁香漁作活命的人數約佔全村的三分之一以上,在民國70年後,當地的耕地就幾乎完全廢棄不用了。
但之後的日子,隨著漁業的發展,赤崁村的漁港不斷的擴建,在遊艇碼頭闢設之後,漁港面積比五十年代擴增了近十倍。建設漁港影響了水文,也影響了村落東方的淺灘,以致礁棚區的螺貝減產、魚苗匱乏。再加上「扒網」的網目細如蚊帳,這種對丁香魚大小不分,一網打盡式的濫捕,終於導致丁香魚源枯竭,從民國76年以後,許多剩餘的漁業人口,就都必須出外打工才能維持生計。
現今的情況,雖然丁香魚產業已不若往年,赤崁漁村仍是澎湖補丁香魚最大宗的漁村,目前仍有二十來艘「扒網」漁船,他們在星月時分出航,在天光未亮的清晨返回港灣,將漁獲載往鋪曬場,隨著太陽的升起,滿地的丁香,散發著鮮鮮氣息。
澎湖縣政府在88年5月1日起公告,澎湖白沙鄉北海漁場每年5月1日起至5月31日止為丁香魚採捕禁漁期,以維護丁香魚產卵及幼魚成長期,來促使海洋資源永續。曾有研究指出海鳥族群和當地漁業資源的多寡有正相關的關係,即漁業資源越豐富,鳥類資源也會越豐富,希望這樣的護漁措施也能使得夏天到訪燕鷗族群們受惠,能在此地穩定的繁衍、孕育下一代。




資料來源:http://e-info.org.tw/topic/bird/2002/bi02072601.htm



2010年4月10日 星期六

2010澎湖海上花火節


 


黃玉雲
進觀光休閒係一甲


海上生虹橋,每逢夏季來臨前在這座七彩虹橋上施放璀璨動人的花火,儼然成為眾所期待最浪漫的菊夏盛事!是的,邁入第八年的2010的澎湖海上花火節,今年依舊比照往年辦理,來自菊島的邀約,今年在海的這一邊等你來共赴盛會!
2010澎湖海上花火節預計辦理九場次,地點和往常一樣,選擇在觀音亭西瀛虹橋海堤施放。預計辦理期間為4月24日(六)~5月29日(六),每逢週六、週三施放,有心規劃一趟澎湖花火之旅的朋友,請記得事先進行訂機票、船票、住宿等安排,以免臨時向隅。
近年來澎湖民宿業的蓬勃發展,除了在硬體設備的提升之外,行程建議、代為安排等相關諮詢服務也相對提昇許多。喜歡住民宿的旅人不妨事先多做些功課,找到喜歡的民宿後順便詢問是否有提供機票、船票代訂服務,交通、住宿的問題解決之後,剩餘的行程安排便輕鬆許多,省時又省事。(攝影/許展彰)

2010年4月6日 星期二

penghu travel 澎湖風浪板.獨木舟.潛水旅遊資訊(中英)

http://www.liquidsport.com.tw/Web/Ver.En/About.htm



雖然液體運動是圍繞餐飲的高風帆板,我們仍然公開和經營的低夏季風。在這個時候,我們主要是為初學者的課程, 彪帆船 ,並幫助安排 潛水 和島嶼之旅。今年我們新將現有的 清除皮艇 來自美國,這些明確的底部皮艇的串聯,是超級穩定,適合第一次劃手-以一獨木舟在珊瑚礁,採取一些漁具,看看你的晚餐之前捕獲它。


       Although Liquid Sports is centered around catering for the High Wind Windsurfer, we are still open and operating in the low wind Summer months. During this time we mainly offer Beginners Courses, Hobie Sailing and help in arranging Diving and Island tours. New this year we will have available the Clear Kayaks from the USA- these clear bottom kayaks are tandem and are super stable and suitable for first-time paddlers – Take a Kayak over the reefs , take some Fishing Tackle and see your dinner before you catch it.


penghu travel 澎湖潛水旅遊資訊(中英日)

澎湖之旅-徐奕倫,翁曉媛的。ppt

2010年3月31日 星期三

澎湖の島々



進觀光休閒係一甲
呂瓊葉





澎湖




澎湖の地質景観は実に個性的である。開発は台湾本島より早かったが、澎湖には、多くの自然が残されている。染み一つない砂浜、真っ青な優しい海域、夏の日に輝く島は、まさに海峡に浮かぶ真珠に例えられるにふさわしい。真っ白なビーチの星砂をさくさくと踏みながら散策すれば、海鳴りの音が心地よい。

澎湖を特徴付けている玄武岩の景観は1800万年ほど前に地底から噴き出した熔岩が冷却されたもの。大自然がその技巧を思いのままにふるった風景は、世界遺産の委員にも絶賛された。現在、錠鉤嶼・鶏善嶼・小白沙嶼は「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区」に指定されており、その地形と生態が厳格に保護されている。
資料來源www.tit.com.tw/page_j/food1_1.php?id=631&key=...


澎湖の島々

吉貝嶼は澎湖北海最大の島です。面積は3平方メートル、東半分は玄武岩の台地で比較的高く、西半分は一面の砂浜で、早期からマリンスポーツのメッカとして知られています。


吉貝南端の沙尾海湾はとくに著名で、数千メートルにおよぶ黄 金色の砂浜が続いています。しかもその面積は不断に拡張しており 、澎湖地区でも得難い大規模な砂州を見ることができます。このほか、吉貝北岸には澎湖伝統の漁法である「石滬」と呼ばれる漁法の 施設が数十も展開しており、貴重な文化財のひとつと申せましょう 。

七美の小さい台湾に紹介します

七美の小さい台湾は澎湖県の七美郷の東湖村、七美島の東の北方に位置して、長い間波浪がむしばむ結果をたたくことを見ることができて、形の小さい台湾にとても似ている海食の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になって、そのため七美の小さい台湾を称して、亀山島の岩石のようです同様な位置にになる形があって、海水が潮が引く時形はいっそう明らかです;岸辺に平坦な草原の緑地があって、キャンプして活動することを供給できます。

七美小台灣簡介

七美小台灣位於澎湖縣七美鄉東湖村、七美島的東北方,可以看到經年累月海浪拍蝕的結果,成為形狀酷似小台灣的海蝕平台,因此稱作七美小台灣,還有狀似龜山島的岩石在同樣的位置,在海水退潮時形狀更為明顯;在岸邊有片平坦的草原綠地,可供露營活動。

資料來源: blogs.yahoo.co.jp/sita_c168/33873285.html

   
         

こちらは七美の見所「雙心石滬」。


        引き潮になったとき、ハートの中に魚が取り残される仕掛け。
                                                    
          
  

吉貝嶼南方に浮かぶ険礁嶼は、暗礁の多いことで有名です。無人島で、東半分に小ぶりの石からなる海蝕台地が形成されているのを除いて、全島が砂に覆われています。貝殻と珊瑚の死骸からなる純白の白砂が海の彼方に浮かぶ光景は幻想的ですらあります。

険礁嶼は、周囲に豊富な海洋生物を擁し、シュノーケルによる素潜りで熱帯魚の群や珊瑚を観察するのに絶好です。

資料來源jp.taiwan.net.tw/pda/m1.aspx?sNo=0011365&id=6...

錠鉤嶼 (湖西-島嶼)


 

錠鉤嶼は鶏善嶼の東南側に位置し、鶏善嶼と同じで玄武岩の自然保護区である。島上の玄武岩の外観の変化が多い、縦とか、横とか、様々の形でもある。柱状の海食岩石の真ん中から見れば、不思議な景色が見える。居民がそれを“一線天”と呼ぶ。付近に暗礁が多いし、波も強いから、船は停泊できない。秋になると、数多くのカモメがそこに棲息しる。冬になると、のりの最盛期である

錠鉤嶼位於雞善嶼東南方約1公里處,行政區域同屬湖西鄉,是由四塊岩礁所組成,其中以大錠鉤嶼的玄武岩節理變化最為特殊。錠鉤嶼地勢十分險要,島上海蝕柱岩壁陡峭,攀爬極為不易,漲潮時各海蝕柱不相連,但相距不遠,在兩海蝕柱間形便成「一線天」的天下景,當然這般秀麗的風光夏季時自是觀光客攬勝之焦點所在。該島冬季也盛產高經濟價值的紫菜。
資料來源
our.penghu.gov.tw/Japan/Travel/TravelDetail....
www.mkport.gov.tw/travel/2/02-5.htm
 


鶏善嶼は大小二つの島からなっています。引き潮の際には、隣の島へ渡ることもできます。小鶏善嶼は周囲をそそり立つ玄武岩の崖でおおわれています。岩柱のならびは緊密で、六角形になった節理もはっきりしています。眺めはいいものの上陸するのは難しいため、滅多に人が立ち入らないので海鳥の天国になっています。  

大鶏善嶼も玄武岩柱の景勝地として有名です。ただここの特徴は、玄武岩中に緑色の橄欖石が含まれていることで、地質観察には最適の所です。

資料來源t: jp.taiwan.net.tw/m1.aspx?sNo=0003038&id=675


小白沙嶼 (白沙-島嶼)


 

小白沙嶼は鳥嶼の北方約3キロメートル地点にあり、南面には壮麗な柱状玄武岩があり、綿々と続くきれいな砂浜と対比になって面白いです。ここは原始的な海島の様子を残した島嶼で、この島はすでに農業委員会に玄武岩自然保留区に登録されており、規定により許可〈学術、教育等の目的〉なければ上陸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せん。

資料來源:ttour.penghu.gov.tw/Japan/Travel/TravelDetail....

2010年3月11日 星期四

箱網養殖


郭芷蓁
2098420021
進觀光休閒一甲





















自然の生態環境に近い形で、経済的に価値の高い魚類を養殖し、品質や量を管理するために海

上に箱網を設置し、その中で魚を養殖しているので、海洋牧場と呼ばれています。


位置:西嶼郷竹湾村内海、菜園、通梁、内垵北港西北側。

 資料來源:tour.penghu.gov.tw/.../jp/special_1.html


澎湖四面環海、在自然生態環境及相近地形中了高經濟價值経済價值的魚、為了維持其

品質和產量的管理設置了箱型養殖。而在箱內養殖的魚種、我們稱他為海洋牧場。



位置:西嶼郷竹湾村内海、菜園、通梁、内垵北港西北側。


翻譯者:呂瓊葉












2010年3月10日 星期三

與我漁業有合作的國家


 知性漁業文化
精彩推薦www.kmfc.nat.gov.tw/knowledge05.htm


台灣漁業聯合網

[漁業署] 我國與法國自99年2月2日起可於WCPFC公約水域進行公海相互登檢

人氣163
ericpi - 國際訊息 | 2009-12-25 14:06:08
  漁業署表示法國已正式向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提出通知,並將於明(99)年2月2日起與我國於WCPFC公約水域內公海相互登檢,連同之前紐西蘭、庫克群島、美國及日本,共計5個國家與我國在該組織公約水域之公海相互登檢。
  依據WCPFC第06-08號決議公海登臨檢查程序規定,我國中西太平洋公海作業之鮪漁船,無論是鰹鮪圍網漁船、一百噸以上大型鮪延繩釣漁船或是一百噸以下小型鮪延繩釣漁船,倘在WCPFC公約水域之公海遭遇該等國家合格登檢船登檢時,我國漁船船長於確認該等國家合格登檢船後,應配合其登船檢查之要求,漁船應備妥漁業執照、漁獲報表及作業日誌等文件接受前述檢查員登船檢查,同時應通報我海巡署及漁業通訊電台轉報漁業署。
  漁業署進一步表示,於中西太平洋作業之鮪漁船應遵守鮪類保育管理措施,主要包括:船上備妥授權捕魚許可文件、漁船應裝設船位監控系統(VMS)並正常運作、應詳實填寫作業情形記錄表、嚴禁對鯊魚割鰭棄身及船上鯊魚鰭與鯊魚身比例不大於5%、應裝設避鳥繩避免意外捕獲海鳥、備妥剪線器、抄網、除鉤器等工具以釋放意外捕獲之海鳥或海龜等,上述皆為登船檢查之重點。漁業署要求我漁船要提高警覺及應遵守相關規定,凡遇合法公務船舶公海登檢時,如不配合該等國家合法登檢,或登檢時被查出違規者,將遭到處罰,甚而被列為該組織非法、無報告、未管理(IUU)漁船,對於被列入IUU名單之漁船,政府將不允許其繼續作業。

[漁業署] 亞洲漁業首次取得MSC認證

人氣207
ericpi - 國際訊息 | 2009-12-09 10:34:02
  日本京都府機船底拖網漁業聯合會之雪蟹(又稱松葉蟹)及紅擬庸鰈(又稱赤鰈、犬形擬庸鰈)漁業,於9月19日獲海洋管理理事會(MSC)認證,不但是日本第一,也是亞洲第一個取得MSC認證之漁業。
  由於自1970年代起,京都近海的漁獲量明顯減少,故京都府機船底拖網漁業聯合會開始推動資源管理型漁業,致力於京都近海水產資源之保護及漁場環境之保全。除遵守政府相關規定外,該會亦自行引進諸多資源管理措施,如設定禁漁區與禁漁期、投放魚礁並劃定保護區、引進可防止混獲之改良型漁網、擴大漁網網目等。
  這樣的努力在多年後獲得回報,雪蟹平均年漁獲量自1980年代的58公噸,增至近年的119公噸;紅擬庸鰈平均年漁獲量亦自1991年的71公噸,增至近年的126公噸。
  然而,該會漁業者所做的這些努力卻難以傳達給消費者,故該會決定設法取得MSC這個國際性永續漁業認證標準之認可,以廣泛地讓消費大眾知道,其是以國際的高標準進行資源管理。
  為此,該會的雪蟹及紅擬庸鰈漁業自2006年起接受相關審查,並在經過嚴格檢驗後,於日前取得MSC認證,成為日本及亞洲第一個取得MSC認證之漁業。
 


(柯欣瑋,摘譯自日刊水產經濟新聞,24 September 2008)

[本站編輯部] 大西洋黑鮪魚捕撈額度將減少 保育團體要求禁止貿易

人氣275
ericpi - 國際訊息 | 2009-11-20 10:02:04
明年東大西洋和地中海的黑鮪魚捕撈壓力將較目前和緩,但保育團體擔心,各國商定降低的漁獲量將不足以挽救這類大型鮪魚;他們敦促國際間禁止黑鮪魚貿易。......[詳情](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漁業署] 日澳簽訂鮪魚養殖技術合作協定

人氣573
ericpi - 國際訊息 | 2009-11-03 10:51:34
  澳洲水產養殖公司Clean Seas Tuna於9月22日和日本近畿大學簽訂有關鮪魚養殖技術之合作協定,盼藉由雙方研究人員之交流等,分享彼此技術,以應用在各自的養殖鮪魚生產上。
  日本近畿大學水產研究所在2002年率先達成全球首例之黑鮪完全養殖,在鮪魚養殖技術方面,於國際上享有高度評價。在2007年,該研究所曾將1,500尾人工孵化之完全養殖黑鮪稚魚(體長約40公分,體重約1公斤)賣給日本國內養殖業者,作為養殖用種苗使用。
  另一方面,Clean Seas Tuna公司主要向日本、中國、歐美等市場出口養殖南方黑鮪。該公司今年曾成功地以人工授精方式孵化出南方黑鮪稚魚,亦為全球首例。
 


(柯欣瑋,摘譯自日刊水產經濟新聞,25 September 2008)

[本站編輯部] 氣候暖化與二氧化碳威脅珊瑚礁生存

人氣394
ericpi - 國際訊息 | 2009-10-20 15:40:19
氣候暖化與二氧化碳威脅珊瑚礁生存......[詳情]

[漁業署] 日本推動當地盛產魚作為加工原料魚

人氣328
ericpi - 國際訊息 | 2009-10-14 09:39:04
  為促使水產加工業者善用過去未充分利用之各地方盛產魚類,日本水產廳於2009年度新提出「擴大利用新鮮的當地盛產魚作為水產加工食品原料計畫」,希望藉此增加漁業者之收入,並提高水產加工食品業使用國產原料魚的比重,同時亦有助於提高日本的糧食自給率。
  此計畫係由水產廳加工流通課負責,採公開召募之方式,針對提案給予二分之一的補助。應徵對象為水產加工業者,但可和漁業者、大學、研究機關或異業合作。提案分為兩類,一是以目前在產地未被利用,毫無價值之當地盛產魚為原料,開發新產品。二是針對那些以往被認為較不適合作為水產加工食品原材料之國產魚,善用其特色,開發成具高附加價值之產品。
  水產廳加工流通課課長輔佐阿部智表示,由於全球對水產品的需求持續增加,導致過去相對較便宜的加工原料魚價格上揚,造成日本買家在國際市場競標不過他國買主之情形屢見不鮮,也使得日本的水產品進口量減少。對日本的水產加工業者而言,原料魚的確保已愈來愈困難。另一方面,日本各地有很多當地盛產的魚,因捕獲時尺寸大小參差不齊、知名度低等因素,未被商品化,讓捕獲這些魚的漁業者相當頭痛。倘能善用這些魚作為水產加工品之原料,不但能幫助漁業者及水產加工業者,也能提高水產加工食品業使用國產原料魚的比重。據統計,目前日本魚漿製品所使用的原料中,國產魚比率僅佔22%。
  另外,目前水產研究機關、大學等,不斷地在推動各種技術研發,像是將日本鯷作成魚漿,或是先以高壓水處理冷凍魚後,再取出魚肉,以提高原料魚之利用率。
  希望能藉此計畫之推動,有效活用各地之未利用資源,以振興地方漁業及水產加工業。
 
(柯欣瑋,摘譯自日刊水產經濟新聞,14 August 2008)

[漁業署] 冰島業者推出新型的電子漁獲日誌

人氣361
ericpi - 國際訊息 | 2009-09-30 17:47:49
  今年開始冰島漁業單位要求所有冰島籍漁船,皆需裝設使用電子漁獲日誌系統,而目前已有300多艘漁船裝設使用冰島TrackWell軟體科技公司開發的捕撈資料庫(SeaData Fishing Information System),該資料庫系統可將船上之電子漁獲日誌逕送給冰島漁業單位。目前該公司之簡易版及完整版漁船監控系統及SeaData皆可滿足冰島漁業單位之要求,其中簡易版之捕撈資料庫可免費提供予冰島業者使用。


(林育蓉,摘譯自World Fishing, September 2008)

[漁業署] 日本企業相繼結束海洋深層水業務

人氣340
ericpi - 國際訊息 | 2009-09-16 11:28:10
  日本京濱急行電鐵集團於日前決定,將於2009年3月結束旗下僅經營7年之海洋深層水業務。
  該集團於2001年在神奈川縣三浦市成立之「三浦DSW株式會社」,是日本第一家由民間成立之海洋深層水供應公司。該公司首先在三浦市三崎町小網代的京急油壺海洋公園中興建貯水槽、配水站等相關設施,然後開始自離三浦半島海岸約5公里的相模灣,汲取水深約330公尺的海洋深層水。每日約汲取1,000公秉,主要供應水產加工業等食品製造業或農業使用。
  由於是民間事業,當初認為日後所汲取之海洋深層水能較有彈性地加以利用,所受限制也少,且產品開發亦較以往容易。另外,因三浦市位於首都圈內,不僅可將新鮮的海洋深層水供應首都圈內的眾多企業使用,亦可大幅壓低運輸成本。然而,當初大張旗鼓熱鬧開張的公司,才過了7年就宣告要結束營業。這個決定也讓希望藉由該海洋深層水事業振興地方經濟的三浦市相關人士大為洩氣。
  京濱急行電鐵集團表示,由於其海洋深層水事業完全由民間出資,初期費用(約17億日圓)之負擔過重,而鹽害導致戶外設施迅速老化,也是始料未及之事。為力求收支平衡,該公司不得不以相對較高的價格販售其海洋深層水,但目前海洋深層水熱潮已退,其業績低迷不振,特別是三浦市當地需求極少,因此被迫做出結束營業的決定。
  自水深200公尺以下汲取之海洋深層水,因含菌數較表層水少、水溫低且穩定,故除可當成飲料水外,也廣泛應用在水產加工業或作為洗澡水。目前全日本共有16個汲水處,主要由地方自治政府營運。
  至於在民營的海洋深層水企業方面,今年7月一家位於東京伊豆大島的企業才剛結束營業,目前僅剩半年後將收攤的三浦DSW株式會社,及另一家位於靜岡縣的深層水企業。
  日本民營的海洋深層水企業因缺少政府援助,其產品價格相對較高,再加上曾盛極一時的海洋深層水熱潮退燒,導致業者不得不認真思考其未來。
 


(柯欣瑋,摘譯自日刊水產經濟新聞,6 October 2008)

 精彩推薦 資料來源 www.twefish.com.tw/.../tadnews/index.php?ncsn=2

台灣省重要漁港簡介: 澎湖縣

台灣省重要漁港簡介: 澎湖縣

概況

Rainbow Bar
澎湖縣漁業簡介

    澎湖縣位於台灣與大陸之間,由六十四個島嶼組成,其中有人
島二十個,無人島四十四個,最北為目斗嶼,最南為七美嶼,最東
為查某嶼,最西為花嶼。其中以澎湖本島、白沙及西嶼(古稱漁翁
島)三島最大,由該三島所圍成之內海為本省最大之內灣海域,因
有天然屏障,形成為良好的魚、貝、介類棲息場所。各島嶼地勢平
坦,海岸線崎嶇參差,總長約三二0公里,全縣面積一二六平方公
里,退潮時則達一六0平方公里,形成廣闊的內灣及潮間帶。因四
面環海,其氣候與台灣本島不同,夏季較不覺炎熱,而自十月至翌
年三月則整個在東北季風籠罩之下,風力經常在七級左右且雨量稀
少,常有颱風、鹹雨,故冬春二季完全生活在風暴中。

    澎湖群島各島嶼之平均海拔都在 20 公尺到 50 公尺左右,均
屬平坦之丘陵,區內無山岳大川,樹木稀少,受冬季之季節風長期
吹襲,地表極淺,土質貧瘠,水源缺乏,農、畜牧業及工商業均不
發達,唯有漁業因具有良好的漁場及未受污染之海水等優良條件,
深具發展潛力。因海岸線曲折,大小島嶼眾多,到處有小港灣,其
中馬公港為天然良港,可容納軍艦,然而附近多暗礁,且潮流險惡
,為航海者之畏途。

    本縣除主要大島以橋樑連接,其他離島分佈於東西 43 公里,
南北 67 公里之遼闊海域,主要靠海運連絡。由於澎湖海域漁場優
良,島嶼間多灣澳,利於漁船避風,故島上居民多從事漁業為生,
淳樸勤勉,克苦耐勞,但由於交通不便經濟困難。澎湖古代稱為「
西瀛」、「澎海」、「平湖」是取其位於台灣西側,四周海域波濤
洶湧,內海卻平靜如湖之意;澎湖群島是我國東海和南海的天然分
界線,位居台灣海峽之中,為台灣海峽之咽喉,航海、漁業之要衝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且有馬公港,故自古即為國防重地,有東南
鎖鑰之稱。

    澎湖群島東隔澎湖水道與台灣本島相對,距台灣本島最近處僅
24 海浬。 因地理條件限制,對外交通運輸僅能依賴海、空運;海
上交通則分客貨運兩種航線,其中馬公、鎖港、龍門、望安、七美
等地與台灣本島間均有貨輪行駛,負責糧食、燃料、建材及日常生
活必需品之運送。內部之交通包括海上交通與陸上交通,由於島嶼
眾多,海上交通相形之下顯得相當重要。縣內之上學、通勤、商務
、觀光等旅次則除交通船提供離島間之輸運外,均以既有之道路系
統來聯絡。

    澎湖地區具有相當良好之漁業發展條件,曲折的海岸形成眾多
天然灣澳,稍加建設即可成為甚具規模之漁港,因此澎湖漁港之多
為全省之冠。各大島嶼附近海域之淺礁,是漁類棲息繁殖之良好場
所,季節性洄游魚類種類繁多,形成一個理想漁場,此一範圍廣闊
之淺礁及三個主要島嶼形成之內海亦為養殖漁業提供了絕佳環境。
澎湖地區之漁業發展,基本上是以近海漁業為主體,少數遠洋漁船
多在高雄港或台灣本島其他漁港寄泊、裝卸、補給,部份噸級較小
之漁船則從事傳統沿岸漁業,養殖漁業為近年來發展極為迅速之新
興漁業。近海漁業主要經營焚寄網、中小型拖網、流刺網、巾著網
、鯛及雜魚延繩釣、一支釣及珊瑚漁業等,其中以焚寄網生產量最
多;沿岸漁業則在沿岸海域以石滬、定置網、流刺網、竿釣等漁法
,從事漁撈作業或採捕礁石上之藻、貝類;養殖業則以淺海養殖為
主,有紫菜養殖、石斑及蝦類等高經濟價值漁產養殖。

    民國八十三年底澎湖縣人口有九二、六四五人,其中漁業人口
數四二、三二九餘人,佔全縣總人口數百分之四十五.七,漁業從
業人數二一、二五八人,本縣人口至外縣市謀生者日多,已明顯造
成農漁村勞動人力之老化與不足,亟需設法改善產業結構,漁業為
本縣之經濟命脈,漁產之豐欠直接影響縣民生活。民國八十三年澎
湖地區漁業生產量值,總漁獲量為三三、五七二公噸,總漁產值三
十一億元;漁船筏共有三、四00餘艘,其中動力漁船筏二、九0
0餘艘,分佈於六鄉市之六十九處漁港,其中第二類漁港有馬公漁
港一處,第三類漁港二十九處,第四類漁港三十九處。本縣人口一
半左右均靠漁業維生,而漁港不僅提供當地漁民謀生之需,更為離
島交通不可或缺之重要港口,對澎湖縣居民而言,漁港建設乃重大
施政之一。
漁業漁產氣候圖表

1.澎湖縣月平均氣壓
2.澎湖縣月平均氣溫
3.澎湖縣月平均降雨量
4.澎湖縣月平均降雨日數
5.澎湖縣海洋漁業漁產圖

Rainbow Bar
[ 概況 | <>| 湖西鄉屬漁港 | 白沙鄉屬漁港 | 西嶼鄉屬漁港 ]
[ 望安鄉屬漁港 | 七美鄉屬漁港 ]
    資料來源gis2.fa.gov.tw/fagis/FishPort/tfb9dac.htm
Rainbow Bar

澎湖縣漁業發展特性

壹、澎湖縣漁業發展特性

一、漁業村落結構特色

漁業和農業的生活形態是極不相同的。以農為業的人,居住在陸上,並在大地上耕作;基本上他們的生活和生產的場所是一致的,土地為私有,農場可以個人經營生產。以漁業為生的人們則不然,他們在陸地上居住,卻要到海上討生活,生活和生產的場所是分開的。作為生產的場所--漁場為公有,且捕魚,常需聯合他家共同作業才行,不像農民可以單獨作業。關心的事務也不同,在生活上,農民只注意陸地上的事情,漁民則對陸地上的事情不甚關心,而敏感於海上的任何訊息。因此,漁民和農民的生活形態是極不相同的。

澎湖群島由於氣候環境惡劣,冬半年季風強盛,降水不豐,再加上土壤貧瘠,農業活動亦極有限。但其四面環海,北臨北淺漁場,南靠臺灣堆(南淺)漁場,又有黑潮支流經過,使澎湖群島周圍漁產資源豐富。因此,自有居民遷移於澎湖以來,漁業活動為重要的產業活動。當地居民習於以海為生,透過其對環境的認知,善於順應四時的魚季,朔望週期,海底地形等,進而採取各種漁撈技術,和多樣性的時空利用形態,形成以村為核心的漁撈活動空間配置。然而,此種漁撈活動系統不僅是漁村與其漁場間的連繫,同時也影響到漁村內部漁撈組織的組合情形。因為,漁民如何使用漁場空間牽涉到漁民原有的價值觀,此種價值觀深受文化、宗教、政策、技術等的影響而使漁民決定採用何種捕魚技術、至何處捕魚,甚至於採行何種形式的漁撈組織,透過漁撈活動結合了漁場空間與人群組織表現出漁村社會特有的空間組織。(顏秀玲,1992)

(一)以村廟為核心的村落特色

在漁民的生活形態上,與漁民生活空間最相關的場所,其一是以村廟為中心所形成的村落共同體;另一則是賴以維生的漁場空間。在漁村社會中,漁民藉由漁撈活動系統將這兩個場所結合成漁民日常生活的世界。以白沙鄉赤崁村為例,雖然政府因在特殊的政治歷史脈絡下,在每個村落皆設有社區委員會,以滿足國家建立新的意識型態領導權的需求(黃麗玲,1995),然而,實際上村落空間內部的運作,主要是由村廟組織來執行(赤崁村的主廟為龍德宮),並與漁撈活動具有連結性。除此之外,白沙鄉吉貝村也設立有社區理事會,但是村內實際的運作仍是以村廟組織為主。由此可見漁村是以村廟為中心的村落共同體。

再者,漁撈技術的演變亦與該村的村落結構及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關聯。例如,白沙鄉赤崁村由於區位環境較開放,淺棚的利用與其它村共享,使其漁撈活動往淺棚以外的水域發展,採行合夥關係的捕魚技術是其適應環境的一種方式,因而由早期多樣化的漁撈活動型式,轉變成以捕丁香為主,並在講求效率的要求下,赤崁的丁香網漁業歷經丁香(底刺網的一種)、埋(焚寄網的一種)、畚箕(焚寄網的一種)、扒網,四次的技術改變;而白沙鄉吉貝村由於空間環境較封閉,使傳統漁業仍保留其重要性,再加上附近漁源豐富,使吉貝漁民崇尚個人零散的漁撈活動,缺乏合夥的活動性質,漁撈技術的變遷亦較不顯著。(顏秀玲,1992)

(二)以漁港為立地基礎的聚落佈局

「梳式佈局」是澎湖縣聚落結構的另一特色,其基本展現包括了建築物的同向配置、前低後高、前後對齊、左右併列的整體關係。但一般來說,為了順應地形地勢、躲避冬季東北季風的吹襲、農漁生產方式的考量、以及聚落組織的不同等因素,梳式佈局另會有不同的修正。澎湖聚落立地選擇的普遍性法為“前高後低,坐山觀局”,且此已內化為一般常民的風水觀。“山”指的是最近地點的靠背,“局”性則為水,前面需有水路流向屋前。澎湖降水量少,地表蒸發量大,再加上冬季季風經常肆虐,故而「避風窪地與水源的取得」是考量立地條件的先決因素。同時,在以漁獲經濟為主的澎湖聚落,「漁港的取得」與否,直接關係著生產所得的多寡。因此,澎湖的“局”所指多半是聚落所面臨的漁港。(江柏煒,1994)

二、漁業發展歷史脈絡

漢人在臺灣的拓殖於荷蘭人據臺之時(西元1624~1661)已然開始,但真正奠立漢人移民基礎的時期則是在鄭成功驅逐荷蘭人之後。不過,若就澎湖群島來說,時間上則早了許多。西晉末年的「五胡亂華」事件迫使蘇、陳、吳、蔡、呂、顏六姓氏族遷於金門。但在開墾過程中各氏族仍有不斷地海外移居。其中,移民澎湖者為數甚眾。史籍記載,自明神宗萬曆年間(約西元1573年),思宗崇禎、桂王永曆至清代,不斷有姓血緣宗族遷往澎湖。例如,金門瓊林蔡姓遷往澎湖興仁、金門夏興陳姓遷往澎湖二崁等的移民個案。

大規模的移民定居澎湖,大致上是發生於明末特殊的政經脈絡之下,特別是崇禎元年(1628年)招降鄭芝龍以後,臺海航道的風險解除,澎湖、臺灣遂成求生存者的新天堂。至清代以後,地理上作為臺海中心點的澎湖,提供了捕魚者落腳避難的場所,此時,在漁業經濟興盛的推波助瀾下,逐漸地由季節性的往來,避風入港“搭寮”暫居的型態,轉變為定居移民的方式,進一步展開漢人在此的拓殖。而漁業,於此時即成為這些移民者的基礎維生產業。

(一)日治時期的漁業不均等交換與現代化

1895年的馬關條約將臺灣與澎湖割讓予日本,進入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城鄉空間與社會均面臨了巨大的改造。在經濟方向,澎湖與臺灣皆同為日人廉價資源掠奪與勞動力榨取的場所,與日方本土進行著不均等的交換。1904年於媽宮設消費市場(今啟明市場),建立澎湖島內物資流通的管道。1910年更積極籌設「澎湖水產會」,進一步開發漁業資源。

日人於殖民期間,一方面採取高壓的軍警統治外,另方面亦佐以安撫意味的懷柔政策,以求進一步的控制。而懷柔政策的具體做法即是「現代化」。1916年(大正五年),日人引進動力漁船二艘,作為發展遠洋漁業的新式工具。動力漁船漁獲量較傳統生產方式來得大,很快地就普及起來,至1920年(大正九年)已有動力漁船42艘,1936年更增加為108艘之多。此項發展大幅地增加了漁作的捕撈能力。1921年更開闢航線往返馬公與基隆、高雄之間,拉近了澎湖與臺灣本島,甚至是日本的交通距離和時間,當然也使得澎湖島的漁獲產品得以迅速地送至臺灣及日本的市場中。而且,於1922年,日人成立「馬公水產補習學校」,積極培養漁業人才、改善漁獲生產方式、研發冷凍食品及罐頭加工,1930年更建造一艘水產試驗船「開澎號」進行海洋資源的探索。1924年,總督府公佈《漁業組合規則》,各村社紛然組織「漁業組合」的同業公會,全力發展漁業。總之,殖民政府即是透過現代化的技術開發、掠奪澎湖島殖民地的資源。

在殖民政權掠奪性的經濟政策下,日本積極發展澎湖島的漁業。一方面引進機動漁船及興建漁港,提供了發展遠洋漁業的條件,另一方面開發漁業養殖、漁品冷凍、罐頭加工等現代化技術,謀求市場上更大的利益。因此,在這樣的發展策略下,日據中期以後,澎湖島與日本北海道漁場即成為了漁業外銷的重鎮。同時,這種聚落漁業經濟的資本主義化(抑或是現代化),促使了聚落發展的兩極化。基本上,日人投資集中在馬公與少數條件優良的港澳,興建機動漁船所用的現代化碼頭與相關設施,這使得一般聚落的傳統近海作業和石滬、牽罟的生產方式失去了競爭能力,而逐漸地式微。(江柏煒,1994)

(二)我國發展掛帥下的漁業轉變

1945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臺澎歸還中國。不久後,於1949年國共內戰勝敗的情勢逐漸明朗,我國退守臺灣、澎湖、金門、馬祖等地。之後的1960年代及1970年代,全世界進入所謂的“開發年代”,臺灣仍是以美國為中心維持著前階段的地緣政治依賴。然後,隨著這個強大的美國政治影響而開始一個與以往不同的角色,搭上發展的列車,納入國際市場資本主義體系內的新世界分工(蕭全政,1987)。臺灣作為一個第三世界國家,在依賴發展的歷史過程進行積累,而漁村亦因城鄉移民、都市化,產生了人口外流、老弱化、原有生產方式破產等的危機。

此時,農漁村的勞力結構非常不利於“現代化農漁業”的進行,原因在於,工業部門吸收了絕大多數年輕的勞動力,漁業部門的勞動力結構老化,顯然地無法適應資本主義化的農漁生產方式。而且,農漁業在此階段早已“商品化”了,並相當程度地納入了國際市場,以致於以出口導向的經濟作物或漁品大量被推廣與捕獲。然而,這些產品的價格卻隨著市場的波動而暴起暴落,壟斷與扭曲的產銷制度使得農漁民無法自主。且漁業資源的過度開發,使得漁戶生產所得的日趨降低。在這樣一個社會過程中,原有的矛盾不斷地深化。

國民政府大致上是沿續了日據時期的漁業資源開發方向。自從日據時期發展動力漁船後,很快地成為漁撈主要的生產工具。但中日戰爭期間,日人強徵動力漁船以為軍用,戰後初期,全澎湖島機動船隻所剩無幾。1952年之後,澎湖縣政府以「循環基金」方式,建造動力漁船貸放漁民,無息按月分期攤還。1957年,更進一步在臺灣省漁管處推動下,開辦動力漁船放領。因此,至1987年底,據澎湖區漁會的統計,大小動力漁船有2,563艘(蔣平立,1979)。國家以政策推動漁業的現代化,增進漁業經濟的積累。再加上自1960至1964年短短五年間,澎湖縣政府新建漁港八處,再加上日據時期興建的部份,1964年,全澎湖島已有25座現代化漁港,漁民增至六萬餘人,漁產量達四萬餘公斤,幾乎全數銷往日本,總價值約當時幣值二億五千萬,為貧瘠的澎湖漁村帶入了可觀的匯金。

城鄉移民所造成的人口老弱化危機,對澎湖而言,關鍵在於漁業資源的危機以及國家資源分配不均。在1980年代以前,由於中央的「以農養工」政策,沿近海漁業資源過度地被掠取,而日趨惡化的環境污染問題,實際保育行動的缺乏,亦導致漁業資源的逐漸貧匱。除了養殖漁業產量有持續地增加,以及1991、1992年間小型拖網技術的大幅進步之外,澎湖縣的漁業產量整體來看是呈負成長的,漁戶數目亦逐年下降,漁戶人口佔總人口比例更在1990年後急速下降。漁業資源的枯竭,昔日石滬、牽罟的生產方式因而沒落,青壯人口多半須至臺灣工作謀生。尤其是高雄,自日據時代後更吸納了許多澎湖的勞動力。再加上澎湖的高等教育資源並不完整,因此,澎湖的青年求學必須要到臺灣。故而,在漁業資源危機與國家資源分派不均的情況下,直接導致了區域的不均發展,城鄉差距擴大。(江柏煒,1994)

貳、澎湖縣漁業生產條件

一、自然環境條件

(一)海流

海流是指海洋中長時期以一定方向和速度流動的大規模水流。澎湖群島位居臺灣海峽之中,因此周圍的海域終年在海流的影響之下。主要受到以下海流的影響,
    中國沿岸流:澎湖西南的海域受此沿岸冷水流的影響較大。發源於黃海北部,沿中國東海岸南下。冬季時,魚類即隨這道海流南下集中於澎湖西側。 黑潮支流:黑潮主流沿臺灣東岸北上,另一部份支流沿臺灣西岸北上,到達澎湖附近海域,再北上與黑潮主流會合。此海流溫度較高,於夏季時可為澎湖帶來以熱帶太平洋、印度洋為主要棲息地的魚種。 南中國海季風流:冬季時,黑潮的一支流及中國沿岸冷流進入澎湖附近地區,形成一逆時針方向之海流。夏季時,西南季風盛行,此海流進入臺灣海峽,流向東北。
澎湖在各種冷暖海流的交匯下,產生了大量的浮游生物,因此也使得大量的魚類得以在此生存。

(二)波浪

波浪是影響海面養殖漁業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澎湖海域裡,冬季期間東北季風盛行時,常可見3~5公尺高的海浪,船集航行困難。夏季時,海面較為平靜,但西南氣流強盛,或颱風來時,亦常引起大浪。但在澎湖的內灣頗多天然屏障,受波浪的傷害得以減輕,故此區域的海面養殖漁業較為發達。

根據中央氣象局在東吉嶼波浪觀測站所測得的資料顯示,澎湖海域每年10月至翌年3月,冬季東北期平均波高約1.7公尺,波高超過1.5公尺的出現率約為52%;4~9月夏季西南季風期,平均波高約0.8公尺,波高小於1公尺的出現率約為72%。


(三)水質

水中營養鹽之多寡與基礎生產力有直接的關係,基礎生產力又與非投餌性水產養殖生物(如牡蠣、文蛤、紫菜等)的養殖效果密切相關。根據水試所澎湖分所於81年的調查結果分析顯示:澎湖沿岸之水質,無論是望安沿岸、澎湖內灣或是本島外圍沿岸海域,其水質皆非常清澈,惟較缺乏營養鹽,尤其是,而此為海水中光合作用的必要因子。因此,將來在發展淺海養殖漁業時,必須在種類、方式、技術等方面相配合,以增加海域之生產力。

(四)漁業資源

    魚類:根據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的調查,澎湖海域的魚種至少有145科、713種。若以經濟價值來分,主要有四類,即,
    類:包括臭肉、灰海荷、仔等,為澎湖沿近海產量最豐富的魚類。每年6~10月為盛漁期。 鰆、鰹類:鰆類包括馬加、闊腹、土托、白腹等,每年10月至翌年3月止為盛漁期。鰹類則包括正鰹、花鰹等,漁期為4~7月。 底棲魚類:以鱸科為主,其它尚有鯛科、笛鯛科、石鱸科等,總數計有35種以上,漁期為周年。 稚魚資源:大倉灣北部海域為良好的仔稚魚漁場,其種類以嘉腊、龍占、日本金梭魚、臭都等較多。
    甲殼類:澎湖海域甲殼類資源中,具經濟價值者主要為蝦、蟹二類。蝦類包括,龍蝦、蝦姑頭、沙蝦、斑節蝦等,漁期為周年。蟹類則有,蟳、旭蟹等,漁期亦為周年。以往產量均非常豐富。
    貝類:較具經濟價值等包括,牡蠣、珠螺、瓜子蛤、鐘螺、黑蝶貝、九孔等,分佈種類以大倉島附近海域潮間帶地區最多。
    管魷類:鎖管為澎湖夏季大宗漁獲物,主要種類包括田鄉鎖管、台灣鎖管、尖仔、日本魷等,總計2科7種,盛產期為5~9月。
    藻類:澎湖之藻類具有經濟價值者有紫菜、海菜、石花菜、頭髮菜等,生產季節為冬季12~3月。目前有天然產及養殖生產兩種,天然生產主要分佈在姑婆嶼、白沙嶼等北海各離島的北側潮間帶迎風面;養殖生產則主要分佈在講美、青螺、下社、北寮等處海域。
圖2.1 澎湖縣沿海主要漁場分佈圖資料來源:澎湖縣發展海洋牧場規劃(澎湖縣政府,1995)  
 
二、社會因子
(一)漁港設施
至目前為止,澎湖縣共有漁港69處,約佔臺灣省漁港總數(231處漁港)的30%。從分配面來看,澎湖縣的各個鄉市幾乎村村皆有漁港,密度之高居全省首位,這種現象除了顯示出澎湖縣的漁業地位之外,事實上亦的確帶給漁民許多方便。惟目前因漁業資源枯竭,漁業從業人數減少,故致使許多的小型漁港喪失了其原有的漁業功能。此外,由於澎湖縣的觀光事業逐漸發展,如何將漁港設施在不影響漁業的情況下,與其它的產業相結合,是澎湖縣漁港規劃的重點。
表2.1 澎湖縣各鄉市漁港總覽  (二)沿近海漁業資源培育  
澎湖的漁業是以沿近海為主,但由於長期以來的積極有效捕撈,使得沿近海的漁業資源迅速地枯竭。因此,海域漁業資源的培育是未來漁業發展的重要關鍵,亦是需要整體規劃並投入大量人力與資金的項目。目前,澎湖的漁業資源培育措施可分為幾點說明,
    人工魚礁投放:人工魚礁是將天然或人造物體大量堆沈於海底,以改善魚類棲息的生態環境,使魚類為攝食魚礁表面所附著的海藻或無脊椎動物,或為逃避掠食者攻擊,或來此棲息、產卵,而加以誘集保護並培育之。澎湖海域自民國63年迄80年,已投放各型大小水泥礁體達7732座,分佈於貓鼠石與鼻頭洲之間、馬公西嶼間、鎖港外海、大倉西南方、香爐嶼西方、大葉東方、七美東南外海、二崁東方、桶盤西南方、後寮北方、虎井南方、小門西方、以及姑婆嶼西方,共13處。其中以姑婆嶼、後寮、鎖港、香爐嶼、以及七美魚礁區的投放效果最佳。 資源保育:有鑑於沿近海漁場資源逐漸枯竭,漁業人口過剩,臺灣省漁業局在全省沿岸設置漁業資源保育區,研擬合理、適度的實施漁業資源管理培育,以結合養殖及漁業技術,使漁業栽培化,來突破漁業困境。目前,全省共設有25個漁業資源保育區。澎湖縣則分別有小門保育區,位於鯨魚洞左側北部沿岸海域低潮線向外延伸100公尺內海域;以及七美保育區,位於七美平和村下茄埕西岸海域低潮線向外延伸100公尺以內之海域。 水產種苗繁殖技術投入:澎湖縣政府有鑑於淺海養殖及近海栽培漁業在該縣的發展潛力,且發展基礎乃在種苗繁殖,故於民國77年設置澎湖縣水產種苗繁殖場,位於馬公市裡里。每年約可繁殖魚類種苗(主要為鯛科魚類)二十萬尾。此外,該場也進行紫菜種苗繁殖,提供講美、沙港、青螺等地竹棚張網養殖所需種苗來源。
參、澎湖縣漁業生產結構分析  
一、漁業勞動力趨勢

根據澎湖縣統計要覽顯示,至民國82年底止澎湖縣漁業從業人數為22,057人,其中從事漁撈業者有20,812人,養殖業者有1,236人。各鄉市漁業從業人數如下表所示。由表可知養殖業以馬公市最多。另外,從民國65年到82年澎湖縣的漁撈業人數大致是呈逐漸減少的趨勢,而養殖業從業人數則有增加的走向。這顯示了因漁業資源減少而使得業者轉變從業型態的現象。

民國82年底澎湖縣總人口數為95,288人,總戶數有24,093戶。而漁民人數有42,976人(以戶數之人口計算,故與從業人數有所差異),漁民戶數有8,898戶,佔全縣總戶數之36.9%。
表2.2 澎湖縣歷年漁業從業人數變化(單位:人) 表2.3 民國85年澎湖縣各市鄉漁業從業人數總覽(單位:人)  圖2.2 澎湖縣漁業勞動趨勢變化  二、漁船噸級趨勢 由下表中可得知,歷年的漁船艘數變化,由於無動力舢舨及漁筏的效率較低,在資源逐漸枯竭後更不合乎使用價值,故呈減少的趨勢;而動力漁船數至78年以前皆呈現增加的趨勢,78年之後由於老舊漁船收購的影響,開始逐漸減少。此外,澎湖縣漁業結構主要為沿近海漁業,因此漁船噸數不大,僅約10噸左右,但馬力則有增加的趨勢,顯示出澎湖縣近年來漁船大型化、機動化的走向。



三、漁業部門別生產結構變遷

(一)漁業生產結構概況

澎湖縣的漁業生產可分為三大部門:近海漁業、沿岸漁業、以及海面養殖。

在沿近海漁業方面,澎湖縣的結構大致上承襲臺灣本省的變遷情況。60年代以前的初期,是以沿近海漁業為主,但是到了60、70年代之後,漁業的重點亦逐漸地轉向養殖漁業。近海漁業在資源減少與漁船限建的雙重限制下難以持續發展,產量約在3萬公噸起伏,呈現減產的趨勢。而沿岸漁業雖在政府努力投放人工魚礁保護魚類資源之下,亦僅能維持4千公噸的水準,顯示沿近海漁業生產已經到了一個瓶頸階段。
表2.4 澎湖縣與臺灣地區歷年漁產量比較(單位:公噸)  表2.5 澎湖縣歷年漁業部門別生產量值比較(單位:公噸、新臺幣十萬元) 圖2.3 近海漁業歷年之結構變動    圖1  圖2  近海漁業的結構是以中小拖網、火誘網、鯛及雜魚延繩釣、刺網等漁業為主。1991、1992年間小型拖網技術有了大幅進步,自此中小拖網漁業便一直是一支獨秀。但近海漁業的總產量仍是逐年下降。  
澎湖縣的沿岸漁業結構是以刺網、一支釣等漁業為主,總產量亦有減少的趨勢。但刺網有不少是使用對資源影響相當大的三重刺網,故必須限制網目的大小,以維護資源。就臺灣整體的漁業結構來看,一般而言,沿岸漁業的產量雖然不多,但漁獲鮮度特別良好,常可存活蓄養運回銷售,所以保有量少價高的特性。但澎湖縣的沿近海漁業特性則不若此:沿岸漁業的漁獲價格較近海漁業漁獲價格為低(就臺灣整體而言,沿岸漁獲價格是近海漁獲價格的1.3倍;而澎湖縣,沿岸漁獲價格是近海漁獲價格的0.64倍)。

圖2.4 沿岸漁業歷年之產量、產值變遷    圖1  圖2  民國83年澎湖縣的漁業生產總量為33,572公噸,漁產總值30.94億元。若依漁業種類別區分,以近海漁業生產量值最高,佔總產量85.7%,其次依序為沿岸漁業11.6%,養殖業2.7%;而漁產總值以近海漁業最高,佔84.6%,,其次依序為沿岸漁業7.4%,養殖業8%。但若以單位漁產價值排序,其經濟價值依序是養殖漁業、近海漁業、沿岸漁業(海面養殖的單位漁產價值約是沿近海漁業單位漁產價值的3倍),故由此可得知近來年澎湖縣養殖業發展的誘因。
 
  圖2.5 臺灣地區歷年沿近海及海面養殖漁業結構變遷圖 圖2.6 澎湖縣歷年漁業結構變遷圖  (二)澎湖縣漁業各部門之移轉分配(Shift-Share)分析 表2.6 民國65~80年澎湖縣漁業各部門產值之移轉分配(Shift-Share)分析表  移轉分配分析表中的區域成長(local effect)即是代表著該區域此項產業的競爭力。若為正值,則代表該區域於臺灣地區此項產業中具有競爭力;若為負值,則相反。

分別由三個時期的分析表中可看出,澎湖縣漁業於民國65~70年間與臺灣其它地區漁業相較,是具有競爭力的,但自民國70後,則逐漸走下坡。若細分漁業各部門來看,澎湖近海漁業於早期是具有競爭優勢的,主導著早期澎湖漁業的成長。但隨著時間的演進,部門間的成長亦有推移的現象。成長核心由早期的近海漁業轉至沿岸漁業,以迄民國75~80年間的養殖漁業。而目前,即是由養殖漁業支持著澎湖整體漁業的發展。

(三)養殖漁業概況

台灣本省的遠洋漁業,自世界各沿海國家紛然宣佈200海浬經濟海域後,成長日漸衰退,近海漁業及沿岸漁業也受國際油價變動及工資不斷上漲的影響,而呈負成長或水平發展。因此,仰賴養殖漁業生產的魚蝦貝藻類逐年增加。其中尤以海水養殖更為重要。

澎湖縣的海水養殖約有三種方式,即1).築堤式魚塭養殖;2).箱網養殖;3).陸上魚塭養殖。養殖約開始於民國36年,以公共造產方式養殖虱目魚及烏魚。至民國50年代前後仍以虱目魚為主,但由於收益低,業者興趣不高。直到民國64年,省漁業局補助縣政府辦理箱網養魚示範,在五德海區設立箱網放養石斑及嘉魚,經一年的試驗,魚苗存活率尚佳。民國65年水試所澎湖分所在西嶼大葉設置箱網從事嘉魚養殖試驗,先後試養過多種經濟魚類,效果尚佳。自此,澎湖的箱網養殖業開始發展,並有多家公司投入資金帶動此項養殖。農委會所研提的「澎湖縣農業綜合發展規劃」,以及省政府所研擬的「改善離島居民生活方案」中,均將海面箱網養殖列為重點發展方針。

但澎湖因缺乏高山屏障,致使雖有蜿蜒曲折的海岸線,故在強勁季風的侵襲下,重重難關有待克服。再者澎湖的潮差大,潮間帶廣闊,這一大片廣大的潮間帶由於水深不足,無法設置箱網,而適宜箱網設置的內灣又大都為港灣、碼頭、航道所佔據。真正能利用的也只有外海的公共水域。

目前,澎湖的箱網養殖設施除澎湖海洋開發公司設於內垵北港,其餘均設於澎湖內海中,包括馬公市的鐵線、五德、裡一帶,白沙鄉的瓦硐與鎮海間,西嶼鄉的竹灣與大葉灣等處,約有14戶養殖戶。澎湖縣箱網養殖的產量與產值皆佔全國比例的百分九十以上,民國84年的產量達338公噸,產值約為9千萬元。目前所養殖的魚種主要為嘉和黃錫鯛,並間飼養黑鯛、黃鰭鯛、海鱺、鮸、七星斑、馬拉巴石斑、臭都魚、黃丁斑、黑星笛鯛等高級魚類。

表2.7 澎湖縣歷年海面養殖(包括淺海養殖、箱網養殖、及其它養殖)產量產值變遷(單位:公噸、新臺幣千元) 四、主要魚種別生產結構變遷

澎湖縣漁業是以沿近海及海面養殖為主,因此,產出皆為近海魚別種類。澎湖縣民國83年各魚種別總產量的多寡依序為:其它魚類、其它類、其它鯛類、圓、臭肉、鎖管、其它蝦類、其它鰹類、丁香、土托鰆、黑鯧、斑節蝦、烏賊、鱠、其它貝介類、嘉、牡蠣...等。若以產量佔全國比例的角度來看,魚種產量佔全國產量三成以上者有:嘉、其它鯛類、圓、臭肉、鱙仔、丁香、其它類、其它鰹類、土托鰆、其它鰆類、旭蟹、其它貝介類、海膽、紫菜、以及青海菜,共15種。其中,臭肉、海膽、旭蟹、青海菜所佔的比例更幾乎接近百分之百,是澎湖縣獨特的水產品。在產量的歷年變化方面,除了圓、丁香、鰹類的產量有稍微成長,以及鯛類的產量有大幅增加的現象之外。大多數的水產品產量皆呈小幅的振盪變動,且有稍微減產的趨勢。

若將澎湖縣的水產品產量與產值相互比較可發現,總產量高者未必有相對應的高總產值。亦即,各魚種別有互異的單位魚價。民國83年的各魚種別單位價格高低依序為:土托鰆、九孔、其它鰆類、斑節蝦、章魚(澎湖的產量較少)、龍尖(澎湖的產量較少)、旭蟹、海膽、嘉、紫菜、鱠、其它蟳蟹類、其它鯛類、丁香、仔(澎湖的產量較少)、青海菜、牡蠣...等。此外,若將產量與產值所各佔的全國比例值相比較後,亦可得知目前澎湖縣何種魚別較其它產縣具有優勢,即,價格較其它產縣高者。這些魚種分別有:嘉、龍尖、鱠、土托鰆、其它鰆類、章魚、其它貝介類、紫菜等。但由於澎湖縣某些水產品產量佔全國總產量比例極高,如:丁香、旭蟹、海膽、青海菜等,因此,便無法以此方法推斷得知。
表2.8 澎湖縣歷年魚類別生產量值(單位:公噸、新臺幣千元) 圖2.7 澎湖縣主要魚種歷年產量比較 圖2.8 澎湖縣主要魚種歷年產值比較肆﹑掌握競爭的優勢,開創下一波的漁業潮流  
一、水產品供需與產銷趨勢

(一)供給動向

就臺灣地區漁產品的供需狀況而言,漁產品的供給來源主要為國內生產,國外進口僅佔小部份。國內的產量由1963年的35萬公噸增加到1992年的132.7萬公噸,這30年間,漁產量增加3.8倍,年平均成長率為4.7%。在這期間,澎湖縣的漁產量一直佔全國產量的10%左右。在進口供給方面,其數量由1963年的0.1萬公噸增加到1992年的48.4萬公噸,年平均成長率為23.3%。國內對漁產品的需求可說完全是依賴國內的生產。至1971年,國內生產佔總供給的比例為93%。之後,由於養殖業與畜產業的發展,對魚粉需求量增加,進口的漁產品數量亦隨之提高,使得國內生產佔總供給的比例下降,每十年約降低10個百分點,而至1981年,國內生產佔總供給的比例為84%,1992年為73%。

(二)需求及消費動向

魚產品的需求大致上可分為食用需求、出口與其它需求三類。其它需求以非食用的飼料需求為主。食用需求由1963年的32.4萬公噸增加到1992年的87.7萬公噸,在這30年間增加2.7倍,年平均成長率為3.49%,低於國內生產的增加。國內漁產品的消費量在早期成長得較快,是國民蛋白質與鈣類營養的主要來源。但在1970年代以後,由於消費漸趨飽和,成長漸趨緩慢。臺灣地區漁產品的出口量,在1963年為0.4萬公噸,至1992年增加為34.3萬公噸,年平均成長率為16.8%。在其它需求方面,其數量由1963年的2.4萬公噸增加到1992年的59.1萬公噸,年平均成長率為11.68%,高於食用需求的成長率,且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據資料顯示,食用需求佔總需求的比例,在1965年以前佔90%以上,但到1981年時降為60%,至1992年時已不到一半。

從臺灣地區平均每人漁產品的消費需求量來看,平均每人漁產品消費數量由1953年的17.25公斤增加到1992年的42.27公斤,增加2.45倍。若以十年為分析周期來比較,在1954-63年,年平均成長率為4.79%;1963-73年,為3.16%;1973-83年的成長率為-1%;1983-92年,成長率為3.15%。由此顯示,1973年以後,漁產品的消費需求似乎已達飽和狀態,所呈現出的消費狀況為在飽和期的緩慢增加且有巨幅震盪的現象。

輸入量
140.5                        

               輸出量
         449.9

     非食用
       138.9

      食 用
807
 
圖2.9 臺灣水產品供需狀況(1994)(單位:千公噸)資料來源:農委會臺灣糧食消費平衡表 附註:非食用係指動物飼料、廢棄之用
 
表2.9 臺灣地區漁產品供需平衡表  (三)漁產運銷

漁業是澎湖縣一個重要的經濟基礎,從區域尺度和地方發展的面向來看,所需著重的即是漁業區域間的貿易,即,澎湖縣的魚產是銷售到何處?如何銷售?能夠獲得多少利益?怎樣才能獲得最大的利益?且利益是落於何處?這各種的問題都會牽涉到漁產運銷的運作過程。因此,澎湖縣的漁產運銷現況瞭解與分析是本節的重點。

1.臺灣漁產運銷概況

臺灣光復初期,由於原有魚產運銷組織解體,魚市場停辦,魚行紛紛設立,成為魚貨交易的主要媒介,佣金高昂,造成漁產品交易制度的混亂,且遷就地方勢力。因此,魚貨運銷經常受少數私人把持剝削,成為其牟利的工具,使漁民的權益受損甚鉅。於是,政府於1953年起整頓魚市場,修正魚市場管理規則,徹底改組各地魚市場,取銷公司組織,規定生產地魚市場由漁會經營,消費地魚市場由政府主辦,漁會參加共同管理委員會經營,並明定魚市場收取管理費標準,規定魚市場不以營利為目的,盈餘應充實漁業建設及漁民福利事業等章則。

目前,臺灣現有消費地魚市場26處,其中以台北、台中、嘉義、新竹、埔心等魚市場面積較大,達8000平方公尺以上。交易數量以台北、嘉義、台中等魚市場最多,每年達2000,000公噸以上,其它魚市場均不足10,000公噸。生產地魚市場現有38處,其中以蘇澳、興達港、東港、澎湖、高雄、小港等魚市場較大,面積均達5,000平方公尺以上,交易數量以蘇澳、東港、基隆、高雄等較多,每年達30,000公噸以上,其餘多未達10,000公噸。

臺灣地區由於漁產種類甚多,其生產與運銷的方式各有不同,影響整個運銷體系非常地複雜。但就重要的通路而言,即如圖3.4所示。以漁業類別而分,遠洋魚貨以冷凍魚為主,近海魚貨包括冷凍魚與冰藏魚,沿岸魚貨以冰藏魚為主,養殖魚貨以冰藏為主,亦有部份活魚運銷。其運銷方式概述如下,
    大部份的漁撈魚貨先在產地市場經拍賣過程,供當地市場消費需要,及由販賣商運至消費地批發市場或消費地魚行,再經零售商零售給消費者。 在漁會辦理共同運銷的產地,其近海魚貨多以共同運銷的方式,直接將魚貨運送至消費地批發市場交易。但因多數漁會功能未能發揮,以及魚貨數量、種類及交易習慣,使得漁船主無法如養殖業生產者直接在消費地批發市場參加交易。因此,共同運銷在漁撈魚貨的比重不大。 部份近海漁船利用整船折價方式售予販運商,再由販運商運送至消費地,經批發市場或魚行售予零售商,再由零售商零售給消費者。 在養殖魚貨方面,其銷售方式主要有二:一為傳統的銷售方式,由販運商赴產地向生產者收購逕運至消費地交易,並不經過產地魚市場交易。二為由辦理共同運銷的漁會或產銷班自行將魚貨運送至消費地批發市場銷售,或直接進入零售市場或超級市場,由超級市場或零售市場拍賣銷售。
2.澎湖縣運銷現況

以民國84年為例,澎湖縣的總漁產量為31,049公噸。且依據民國85年臺灣省政府農林廳出版的《臺灣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年報》顯示,消費地市場的魚貨來源為澎湖縣者,有17處,共6,888,142公斤。澎湖縣生產地市場(即,澎湖馬公)的魚貨來源全來自當地,共7,824,589公斤。故由此可知,澎湖縣的漁產有超過一半以上是於場外交易,即可能是由生產者透過販運商,採行共同運銷、直接進貨的方式與下游業者進行運銷。

若由魚市場的功能歷史脈絡來看,由於國家經濟的成長,漁產品運銷亦隨著流通業的變革而呈現不同的面貌。在民國51年間,魚市場交易量占漁業年產量的89.5%,至民國79年時,已降為47.7%,而水產加工業者直接向漁民購買原料,以及漁民團體辦理大消費戶直銷等比例已增至漁業年產量的34%。故從民國84年的臺灣魚市場交易總量占漁業年產量的46.52%來看,魚市場交易量占澎湖縣漁業年產量的47%可謂是正常的現象。

圖2.10 澎湖縣漁產運銷通路比例  由生產地魚市場(澎湖馬公)魚貨來源供應者別的數據來看,可得知澎湖縣魚貨經此管道運銷者,僅佔有25%,且大部份是近海魚貨,少量是養殖魚貨,而沿岸魚貨則完全未經生產地魚市場交易。民國84年澎湖縣的近海漁業產量為25,656公噸,養殖漁業(海面養殖)產量為1,195公噸,由此可知,澎湖縣的近海魚貨有30.5%是經由生產地魚市場進行運銷,而養殖魚貨僅有0.06%是經由生產地魚市場進行運銷。    
表2.10 澎湖縣(生產地)魚市場魚貨來源供應者別(單位:公斤)  由消費地魚市場的魚貨供應來源數據來看,除了可知澎湖縣的魚貨生產有22%會經由消費地魚市場進行運銷外,亦可得知此22%魚貨的空間分佈現象。經此管道運銷的魚貨在空間分佈上共分配於17個縣市的消費地魚市場,其比例是以彰化的25%最高,其次為台中的19%、嘉義的15%、以及三重的12%,除此四個地點外,其餘者皆低於6%。
表2.11 澎湖縣魚貨於消費地魚市場分佈概況(民國84年)(單位:公斤)
 
  圖2.11 澎湖縣魚貨於消費地魚市場分佈比例圖          運銷通路                  運銷職能
 
 
  圖2.12 漁產運銷通路與運銷職能
資料來源:陳清春(1993)

 
二、休閒漁業動向

(一)休閒漁業發展趨勢

在現今全球地方鑲嵌並相互競爭的局勢下,為求地方發展的契機,因而須要將自身原有的資源(自然資源或產業型態等)加以重新利用,勾連上全球發展的趨勢。而目前,觀光業即為此趨勢之一。

戒嚴時期,臺灣地區海岸及海上活動受到嚴格的限制,因而漁業亦不具備有與觀光業連結的客觀環境。故臺灣的休閒農業起步較早,民國68年中華農學會即在台中召開以「觀光農業」為主題的學術會議,探討臺灣發展觀光農業的可行性。並在78年的休閒農業研討會上,將其定義為:「休閒農業為利用農村設備、農村空間、農業生產的場地與產品、及農業經營活動生態、農業自然環境與農村人文資源,經過規劃設計,以發揮農業與農村休閒旅遊功能,增進國人對農業與農村之體驗,提升遊憩品質,並提高農民收益,促進農村發展」。如現今的走馬瀨農場、東勢林場,即是休閒農業觀念下的產物。

休閒漁業與傳統的漁業邏輯並不相同。休閒漁業不以獲得漁業生產利益為目的,而在以娛樂消遺、追求經驗與快感的另類活動。亦即,休閒漁業是從休閒娛樂的觀點出發,規劃利用漁業範疇內的自然與人文資源,提供與漁業相關的休閒服務,使消費者經由此漁業活動而達到經驗的充實、快感的滿足與意義的創造。而所謂「漁業範疇」指涉的意含很廣,包括魚類、生物、景觀等的自然資源,以及漁業生產、養殖、加工、銷售、漁船、漁法漁具、漁村文化、漁業設施的人文社會資源。過去在魚塭池畔釣魚、釣蝦固然是屬於休閒漁業,現在流行的海釣、船釣,甚至是復古的牽罟、石滬捕魚,以及充溢漁村文化色彩的民宿體驗、精緻魚食等,均可經由消費者的參與而達到休閒的目的。

若將休閒漁業落到更實際的層面來看,可歸納為幾個項目,
    娛樂性釣魚活動:這包括了船釣、灘釣、磯釣、塭釣等的釣魚方式。我國目前並無統計漁業休閒人數的資料,但由娛樂漁船數在近幾年內達至256艘的速度,即可見此市場的成長。若參考日本遊漁業者的調查資料,日本海面遊漁者於1978~1988的十年間,由3,150萬人次增加至4,630萬人次(成長1.47倍),而其中釣魚者由1,761萬人次增加至2,945萬人次(成長1.67倍)。

觀光業      文化觀光(culture tourism)
體驗式觀光(rural tourism)
冒險觀光(adventure tourism)
生態觀光(eco-tourism)
海洋性觀光(marina tourism)
節慶、主題式觀光活動(festival, event)

圖2.13 休閒漁業概念圖  
    體驗性漁業活動:此即是希望藉由漁業生產、加工、作業等過程的參與,使遊客能夠得到與其日常生活截然互異的產業體驗。而這包括了漁業採捕活動(如,傳統的牽罟、以岩石堆成捕魚陷阱的石滬、以石堆成的抱礅、礁岩潮間帶採收紫菜等);休閒養殖活動(如,參觀養殖、投餵飼料、親自挑選水產品烹煮等);以及漁作參觀(如,參觀漁撈作業、養殖管理、水產加工廠作業及魚市場拍賣交易等)。
    展示性漁業活動:透過系統性的規劃將漁業文物靜態地或動態地展示於遊客面前。其包括了,漁業展示館、水族館、海鮮烹飪班、漁業歷史古蹟巡訪等。如位於澎湖縣白沙鄉的澎湖水族館即是一例。
    漁村文化性活動:漁村是一個活性的有機體,亦即所謂的生態環境博物館(eco-museum)。而這部份是休閒漁業最具特色之處,就觀光邏輯而言,是屬於文化觀光的一環。其包括了漁村生活體驗,如漁村住家民宿,享受漁村生活風情;漁村文化活動,如媽祖遶境、紫菜文藝季等節慶祭典,藉此吸引觀光客參與;此外,漁業技藝如結網、造舟、出海及漁船的特殊習慣等,都是漁業生活文化的體驗。
這些項目的劃分並非是絕然的,在休閒活動進行的過程中,這些類別的意含是交互參雜融合的。此外,必須注意的是,觀光僅是作為手段的一種,其根本上得要回歸到地方發展的課題來思考。亦即,觀光(休閒漁業)的目的是促進地方發展,即在現今臺灣產業結構變遷的事實下,企圖尋找漁作產業結構上調整的可能性。故而,休閒漁業的發展是要架構在地域整體性調整的規劃發展來看待。其包括了漁村民俗文化活動的推廣與保存、漁村民宿之規劃、假日觀光魚市之興建等,一方面提供遊客休閒需求及漁村生活的體驗與快感享受,另一方面則可平衡漁產品之產銷、安定魚價。即是,希冀透過休閒漁業的發展,除了達成漁業結構的調整外,亦能夠促成漁村活性化發展,生態博物館的成形。

(二)澎湖縣休閒漁業現況

1.國家政經環境

過去臺灣地區屬戒嚴區域,海岸、海洋活動受限於各種法令規章而無法開放。民國74年國防部曾頒布「臺灣地區海上釣魚管制實施要點」,民國75年,臺灣省政府公告實施「核發海釣船專用執照管理要點」,開放部分地區及船隻進行海上釣魚活動。民國76年7月,國家戒嚴解除後,海洋觀光活動始有發展的契機出現。民國77年,內政部公布「臺灣地區海上釣魚活動管理辦法」,開放各級漁港以供海釣使用,民國82年「娛樂漁業管理辦法」公告實施後,凡欲出海釣魚者,僅憑身份證或護照即可搭乘合法漁船出海釣魚。

2.娛樂漁船數量

漁業法第41條規定:「本法所稱娛樂漁業,係指提供漁船,供以娛樂為目的者,在水上採捕水產動植物或觀光之漁業。」在此漁業法的定義中,僅將休閒漁業的範圍限定於在水上經營漁船之娛樂性質的漁業。依娛樂漁業管理辦法規定,娛樂漁業漁船是指現有漁船兼營、改造、汰建,經營娛樂漁業之船舶。因此,經營娛樂漁業之船舶即為漁船,其營運方式可為兼營與專營兩種,且兼營業者所使用船型規定為,船齡滿3年以上不超過15年之1~50噸級動力漁船。

3.專營娛樂漁船停泊之漁港
依臺灣省漁業局核訂專營娛樂漁船停泊之漁港共有93處。其中以澎湖的40處最多,其次為台北縣的12處及屏東縣的9處。
表2.12 臺灣地區娛樂漁業漁船配額及現有船數統計表 表2.13 臺灣省專營娛樂漁船停泊漁港統計表  4.澎湖縣休閒漁業資源現況
表2.14 澎湖漁產資源分析表
表2.15 澎湖縣各種休閒漁業發展之重點地區 表2.16 產業配合觀光發展之觀光潛力及開發型式分析表  三、漁村地域發展現況

(一)漁港之漁業、觀光及交通使用現況

1.澎湖縣漁港特性

    .漁港眾多,偏佈於各鄉市之間。從日據時期以來的漁業現代化開發,及國民政府的積極漁撈政策措施以來,在此特殊的政治經濟脈絡下,澎湖縣的漁港亦特別地多,現已達69個。除了七美鄉僅有2個漁港,屬於較少的鄉份之外,其餘的五個鄉市皆各有10個以上的漁港。
    .漁港為漁村聚落的「立地基礎」。澎湖聚落立地選擇的普遍性法為“前高後低,坐山觀局”,且此已內化為一般常民的風水觀。“山”指的是最近地點的靠背,“局”性則為水,前面需有水路流向屋前。澎湖降水量少,地表蒸發量大,再加上冬季季風經常肆虐,故而「避風窪地與水源的取得」是考量立地條件的先決因素。同時,在以漁獲經濟為主的澎湖聚落,「漁港的取得」與否,直接關係著生產所得的多寡。因此,澎湖的“局”所指多半是聚落所面臨的漁港(江柏煒,1994)。
    .漁港規模普遍偏小,設施不全。澎湖縣的漁港除了馬公港屬於二類漁港外,其餘有29個是屬於三類漁港,39個屬於四類漁港,大部份均屬小型漁港,只供聚落性漁船平日靠泊休憩之用,缺乏避風、補給、拍賣等相關陸上設施。港域配置大都是單一防波堤兼碼頭伸入海域的簡易設施,以供船隻平日靠泊休憩之用,因此港域遮蔽性差,冬季東北季風強勁或颱風期間,船隻需上架或至它港避泊。而部份漁港建港條件差,港址位於淺灘處(澎湖縣漁港深度在2公尺以內者,約佔總數之58%;且大部份深度皆在3公尺以內),航道既長且維護不易,退潮時泊地水深不足,船隻需候潮進出,不但影響漁作,且囿於港域設施,漁船無法大型化,機動性差,只能從事生產效率低、經營收入低的沿岸漁業。 .漁港於澎湖縣的用途與意義遠較臺灣本島微妙與複雜。其非僅是漁作,多數皆兼為交通門戶、觀光遊憩、與聚落核心之用。澎湖縣本即為散落於海上的許多離島所組成,漁港在此所具的功能遠較臺灣本島微妙與複雜。除了因自然環境而生的基礎漁作產業外,對外交通、(近來興起的)觀光遊憩、甚至是其對於聚落的意義等,都是極為特別的。
2.現行漁港開發經費來源
 
過去澎湖縣各漁港建設經費來源,中央有農委會,省有漁業局、交通處、民政廳等,各單位開發重點及目標各不相同。第一、二期漁港建設主要目的著重於漁業發展,經費分攤採農委會與漁業局出資約90%,縣府出資約10%,其經費運用涵蓋各類漁港。而省府為加強改善偏遠地區居民生活,每年於「加強改善偏遠地區居民生活方案離島地區修建漁港工程」中編列經費,委請民政廳辦理,其經費運用多分散於三、四級漁港。省府交通處過去於澎湖地區,亦曾經辦理離島間交通改善計畫工程。

 
表2.17 省政府民政廳「加強改善偏遠地區居民生活方案離島地區修建漁港工程」於澎湖縣之實施概況 表2.18 「第二期臺灣地區漁港建設方案」於澎湖縣之實施概況  3.漁港使用概況

目前,漁港的使用主要有三個項目,即,漁撈作業、海上交通、以及觀光遊憩三項,而大部份又是以漁撈作業為主。概要情況請見下表。

表2.19 澎湖縣所屬漁港之漁業、交通、觀光功能現況概表  漁村整備現狀

目前的漁村整備計畫是以「富麗農村計畫」為主。該計畫是屬於地區農業發展細部計畫中有關推動地區農業、建設富麗農村計畫。計畫的目的是以每一縣市選定一村,進行區位勘選、環境調查分析及有關朝向生產企業化、生活現代化、生態自然化的各項規劃,完成富麗農村發展藍圖規劃報告。

「富麗農村計畫」自民國82年度起實施,澎湖縣於82年度選定西嶼鄉竹灣村實施,83年度選定後寮村實施,84年度則是選定馬公市裡實施,,85年度為白沙鄉赤崁村,86年度選定湖西鄉龍門村﹑馬公市山水里實施。以竹灣村為例,該計畫為一綜合性的實質建設計畫,包括土地使用、產業發展、交通運輸、社區排水、公共設施、觀光遊憩設施、農村住宅改善、家戶衛生及社區環境管理維護等細部計畫,以期能達到富麗農村的理想。

 資料來源gisapsrv01.cpami.gov.tw/.../fish/txt/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