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海上花火節預計月24日(六)開跑喔~

2010海上花火節預計月24日(六)開跑喔~

澎湖旅遊觀光挖!挖!挖! 點單

澎湖磯釣天堂

2010年4月28日 星期三

澎湖丁香魚


進觀光休閒一甲
呂瓊葉
2098420041






提到澎湖,不能不知道丁香魚,丁香魚它學術上的名稱叫做「日本銀帶鯡」,它的學名是Spratelloides gracilis,英文名稱為 Silver anchovy,silver herring,它的身體細長且略成圓筒狀,前後側扁,體側有銀色縱帶。全身可達10公分。分布自日本經韓國、中國至澳洲及非洲之南端等,是一種外洋性的魚類,但於繁殖期較接近沿岸。台灣產於各地沿海,其中澎湖、台北縣、宜蘭縣、台南縣及東港等地較多,尤盛產於澎湖群島西南之台灣淺堆海域。
澎湖北海地區近海從金嶼姑婆嶼以東,到險礁之間是重要的丁香魚場。依漁民經驗,每年農曆3月左右,成熟丁香魚母魚會洄游到澎湖北海一帶,抵達生長有海藻的砂質海域產卵,孵化期約一個月,5月時,魚體稍大,俗稱「小丁」,6、7月長成「中丁」,8月便是「大丁」,秋季過後,丁香又成群洄游出澎湖海域,春來秋去也是燕鷗類飛抵、飛離澎湖的節奏,燕鷗們追逐著丁香魚也追逐著季節的變換。澎湖地區漁民觀察到紅燕鷗好食丁香魚的習性,利用這樣的習性在茫茫大海中來追蹤魚群,在紅燕鷗群飛盤旋的海上,必定有丁香魚魚群聚集,成為漁民獵捕丁香魚的指標,因此在澎湖漁村,紅燕鷗便有著「丁香鳥」的稱呼。
丁香魚的產業興衰,可以由澎湖赤崁村的人口變動來瞧出端倪,丁香魚是赤崁村的一項主要的產業。依據撈捕的技術、工具的不同,可以粗略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在民國27、28年左右,使用一種四方形的焚寄網「埋罾」來捕捉丁香魚,使用這種方法的漁獲量很有限;第二段時期在光復前後,這時漁民改以「畚箕罾」來提高漁獲量,這段期間曾吸引了一部份出外的村民返鄉來重操舊業。第三個時期在民國50年以後,漁船普遍改以馬達為動力來源,這使得丁香漁作的收穫量逐漸增加,當地人口數也隨之大幅增長。
第四段時期約在民國62年以後,漁民引進「扒網」來捕丁香,加上又有探魚機等現代科技的協助,每一組網所需的人力減少,漁獲量卻倍增。在丁香漁作的全盛時期時,估計赤崁村全村約有50組「扒網」在作業,漁業人口約有700人,直接、間接靠著丁香漁作活命的人數約佔全村的三分之一以上,在民國70年後,當地的耕地就幾乎完全廢棄不用了。
但之後的日子,隨著漁業的發展,赤崁村的漁港不斷的擴建,在遊艇碼頭闢設之後,漁港面積比五十年代擴增了近十倍。建設漁港影響了水文,也影響了村落東方的淺灘,以致礁棚區的螺貝減產、魚苗匱乏。再加上「扒網」的網目細如蚊帳,這種對丁香魚大小不分,一網打盡式的濫捕,終於導致丁香魚源枯竭,從民國76年以後,許多剩餘的漁業人口,就都必須出外打工才能維持生計。
現今的情況,雖然丁香魚產業已不若往年,赤崁漁村仍是澎湖補丁香魚最大宗的漁村,目前仍有二十來艘「扒網」漁船,他們在星月時分出航,在天光未亮的清晨返回港灣,將漁獲載往鋪曬場,隨著太陽的升起,滿地的丁香,散發著鮮鮮氣息。
澎湖縣政府在88年5月1日起公告,澎湖白沙鄉北海漁場每年5月1日起至5月31日止為丁香魚採捕禁漁期,以維護丁香魚產卵及幼魚成長期,來促使海洋資源永續。曾有研究指出海鳥族群和當地漁業資源的多寡有正相關的關係,即漁業資源越豐富,鳥類資源也會越豐富,希望這樣的護漁措施也能使得夏天到訪燕鷗族群們受惠,能在此地穩定的繁衍、孕育下一代。




資料來源:http://e-info.org.tw/topic/bird/2002/bi02072601.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