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海上花火節預計月24日(六)開跑喔~

2010海上花火節預計月24日(六)開跑喔~

澎湖旅遊觀光挖!挖!挖! 點單

澎湖磯釣天堂

2010年3月10日 星期三

以前捕烏魚的方式

早期台灣漁民捕烏魚的技術及設備都十分簡陋,如縺、罟、箔、滬等各種漁法都為先民捕烏魚的方式。台灣光復後,烏魚依然為南部沿岸漁民一年生計的依靠,冬至前後20天的短短漁期,不但決定漁家年關的好壞,也是一年漁村經濟的重要指標。 捕魚的方法如下:
牽罟
跳烏:
是一種最原始的捕魚方法,目前已很少人使用此種方法來捕烏魚。跳烏是撒漁網下水後,將其綁在木筏上,魚兒被圍住無處可逃,驚慌之餘,自動衝跳到竹筏上,再把牠捉住便是『跳烏』,但現在所謂的「跳烏 」,卻是漁民最痛恨的海盜行為,漁民所謂的海盜的是指直接將膠筏或舢舨駛到巳下網,甚至開始收網的範圍,再撒下流刺網,這種在網內下網的行為,根本就是「公然搶烏 」
跳烏竹筏
旋 網 捕 烏:
另外一種土產式的捕魚方法,使用的旋網有兩種,一種有囊網;一種無囊網,均需由四至八艘竹筏合作作業。當漁民發現烏魚群時,即合力放下旋網,將魚群包圍,魚群被包圍後,如係使用有囊旋網,可逐漸縮小包圍,驅使魚群竄入囊網部,如果使用無囊旋網,則須在網內以竹筏打擊水面,驚嚇魚群,使魚群亂竄,刺入網目中。
搖鐘網捕魚:
該種捕漁方式乃靠潮差和魚蝦覓食習性而捕魚,每當「起流」時,即要出發,大概有六個小時的作業時間,而潮汐乃和月亮的升降息息相關,每天的潮汐時間不同,因此出海的時間也不同,有時是需要三更半夜出海,而每組的作業人數至少需五人,為催促這些夥計能及時出海,就以搖鐘來約定,每聞鐘響即出海準備,集合後出海,久而久之,就以「搖鐘」來代表這種捕魚方式。
        搖鐘網(Swing bell net)是拖網漁業的一種。通常是漁船或竹筏三艘,以網相繫互相靠攏出海,發現魚群時,即解開繫網,投網於水面下而平行的施行魚網,順流圍繞魚群,迫使進入囊網,而在船(竹 筏)上起網的作業謂之。
        搖鐘網係由地曳網改進而來,其與地曳網的不同點在於:搖鐘網以兩艘竹筏拖曳漁網,地曳網則以岸上的群眾拖曳漁網。二者相形之下,搖鐘網所需勞力較少,且機動性更高,作業範圍更廣。搖鐘網之作業漁場在距岸不遠、水深約五~三十公尺的淺海海域,海底均為平坦的沙質底,漁獲種類繁多。
        民國四十年代,烏魚期中,由全省各地蜂湧而至的捕烏船筏達千艘以上,此時捕烏魚的方法,包括搖鐘網、豬母綾、流刺網、旋網與巾著網等方式。流刺網捕魚方法已在前一單元說明過了,巾著網捕魚將在下一單元詳述;至於豬母綾捕魚則已成了歷史名詞,幾乎很難再現。
資料來源: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茄萣漁業發展史作者吳陽清提供資料。

                    3.串門文化出版/高雄縣豐富之旅。

                    4.東港鎮文史學會   蔡誌山━討鐘網 。 
 
                5.台灣地理百科 -- 台灣的漁業   胡興華遠足文化出版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